共222,分15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八大童子仪轨
九仪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十二天仪轨
十二不律仪
十二恶律仪
十二天供仪轨
十戒仪则经
十戒法并威仪经
三千威仪
三律仪
三业四威仪
千手千眼仪轨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佛类词典
七十二威仪八大童子仪轨
九仪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十二天仪轨
十二不律仪
十二恶律仪
十二天供仪轨
十戒仪则经
十戒法并威仪经
三千威仪
三律仪
三业四威仪
千手千眼仪轨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七十二威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沙弥之威仪数也。扶桑略记曰:「沙弥十戒七十二威仪。」
(名数)沙弥之威仪数也。扶桑略记曰:「沙弥十戒七十二威仪。」
八大童子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之异名。
(经名)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之异名。
九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等之仪礼也。此为印度古来所行之致敬式。西域记第二谓「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是也。又出释氏要览中。
(名数)九等之仪礼也。此为印度古来所行之致敬式。西域记第二谓「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是也。又出释氏要览中。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
十二天仪轨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二天供仪轨之略名。
(书名)十二天供仪轨之略名。
十二不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恶律仪同。(参见:十二恶律仪),及恶律仪条。
(名数)与十二恶律仪同。(参见:十二恶律仪),及恶律仪条。
十二恶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 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 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 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 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 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 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 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 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 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 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案,是为恶律仪。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因(编者注:「因」疑为「囚」字),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是为恶律仪。
(名数)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 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 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 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 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 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 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 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 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 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 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案,是为恶律仪。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因(编者注:「因」疑为「囚」字),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是为恶律仪。
十二天供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经名)一卷,失译。
十戒仪则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沙弥十戒仪则经之略名。
(经名)沙弥十戒仪则经之略名。
十戒法并威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经名)一卷,失译。
三千威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细别比丘之威仪作法者也。大部辅注十一曰:「三千威仪,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行住坐卧),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威仪。」案是不过凿说,三千者极言其多也。藏中大比丘三千威仪有二,明一千百八十二事。楞严经曰:「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六祖坛经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又】经名。大比丘三千威仪之略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千者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法数者强凿成三千之数量。(参见:三字部三千威仪)
【佛学常见辞汇】
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此三千威仪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千者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是。
三千威仪
四 重┐
十三僧残 │ ┌行┐
二 不 定│ │住│ ┌过去┐
三十尼萨耆├二百五十戒各具┤ ├四威仪为一千历┤现在├三世为三千
九十波逸提│ │坐│ └未来┘
一百众学 │ └卧┘
七 灭 诤┘
(术语)细别比丘之威仪作法者也。大部辅注十一曰:「三千威仪,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行住坐卧),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威仪。」案是不过凿说,三千者极言其多也。藏中大比丘三千威仪有二,明一千百八十二事。楞严经曰:「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六祖坛经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又】经名。大比丘三千威仪之略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千者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法数者强凿成三千之数量。(参见:三字部三千威仪)
【佛学常见辞汇】
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此三千威仪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三千者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是。
三千威仪
四 重┐
十三僧残 │ ┌行┐
二 不 定│ │住│ ┌过去┐
三十尼萨耆├二百五十戒各具┤ ├四威仪为一千历┤现在├三世为三千
九十波逸提│ │坐│ └未来┘
一百众学 │ └卧┘
七 灭 诤┘
三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于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三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此中摄中善中恶之二无表色。若行中品之善而发善之无表色,非如律仪之极善,故谓之非律仪。若行中品之恶而发恶之无表色,非如不律仪之极恶,故谓之非不律仪。盖上二者,别开极善极恶,第三者,合聚中善中恶。下善下恶不发无表色,则不摄于此中。俱舍论十四曰:「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又】律仪之一,别开为三律戒:一、别解脱律仪,受五戒八戒等戒法发身内之善无表色者,别解脱者界法之异名,戒法为别别除身口之恶者,故云别解脱。二、静虑律仪,入于禅定,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无表色者,静虑为禅定之异名,又名定共戒。三、无漏律仪,圣者发无漏智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无漏无表色者,又名道共戒。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别解脱静虑道生。」
【佛学次第统编】
以律仪差别,略为三种者:
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尘戒。
二、静虑生律仪 谓色尘戒。
三、道生律仪 谓无漏戒。
(名数)由律仪不律仪之作法,而于身内生律仪不律仪之本体,此谓之无表色。无表色有三种之别:一、律仪,持善戒而发善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仪,持恶戒而发恶之无表色者,即上品之恶也。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此中摄中善中恶之二无表色。若行中品之善而发善之无表色,非如律仪之极善,故谓之非律仪。若行中品之恶而发恶之无表色,非如不律仪之极恶,故谓之非不律仪。盖上二者,别开极善极恶,第三者,合聚中善中恶。下善下恶不发无表色,则不摄于此中。俱舍论十四曰:「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又】律仪之一,别开为三律戒:一、别解脱律仪,受五戒八戒等戒法发身内之善无表色者,别解脱者界法之异名,戒法为别别除身口之恶者,故云别解脱。二、静虑律仪,入于禅定,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无表色者,静虑为禅定之异名,又名定共戒。三、无漏律仪,圣者发无漏智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无漏无表色者,又名道共戒。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别解脱静虑道生。」
【佛学次第统编】
以律仪差别,略为三种者:
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尘戒。
二、静虑生律仪 谓色尘戒。
三、道生律仪 谓无漏戒。
三业四威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乃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佛学次第统编】
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可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术语)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乃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佛学次第统编】
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可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千手千眼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之略。一卷。不空译。
(经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之略。一卷。不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