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构合(構合,搆合)
谓从中挑拨,使彼此结成嫌隙。诗·小雅·青蝇“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唐 孔颖达 疏:“构者,构合两端,令二人彼此相嫌,交更惑乱也。”
搆合:交结;勾结。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勤苦积久,犹见嫌拒,乃行因託长者以搆合之。”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乃共搆合虚诬,中伤清德,瑕累横生,莫敢救拔。” 宋 苏轼 《乞禁商旅过外国状》:“ 徐戩 不合专擅为 高丽国 雕造经板二千九百餘片,公然载往彼国,却受酬答银三千两,公私并不知觉,因此搆合密熟,遂专擅受载彼国僧 寿介 前来。”
《國語辭典》:夹帐(夾帳)  拼音:jiá zhàng
为人介绍买卖时,私下扣下的佣金。《金瓶梅》第六二回:「与你老人印了一场经,只替他赶了网儿,背地里和印经家打了一两银子夹帐。」《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你两个吃酒,要是不成,这驴钱我认,你休想干那欺骗夹帐的营生。」也作「背工」、「后手」。
分類:从中赚钱
《國語辭典》:讼棍(訟棍)  拼音:sòng gùn
挑唆讼事,从中取利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回:「沈大年又补了一张呈子,知县大怒,说他是个刁健讼棍。」《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词讼》:「更有一种教唆讼棍,心实虎狼,迹同鬼域,原无恒业,专哄平人告状。」
《國語辭典》:转圈(轉圈)  拼音:zhuàn quān
绕著中心点旋转。如:「这段舞蹈有许多转圈的动作,难度较高。」
《漢語大詞典》:中鲠(中鯁)
(1).中途阻塞。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叹王路之中鯁,蠢於越之妖烬。”
(2).从中阻挠。 清 俞樾 《茶香室丛抄·万年桥》:“一有造桥之议,即为中鯁。”
《漢語大詞典》:中谲(中譎)
从中侦察。 汉 刘向 列女传·京师节女:“其夫有讐人,欲报其夫而无道径,闻其妻之仁孝有义,乃劫其妻之父,使要其女为中譎。” 梁端 校注:“‘譎’乃‘詗’之误。”
《國語辭典》:鱼尾纹(魚尾紋)  拼音:yú wěi wén
眼角的皱纹。如:「她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鱼尾纹清晰可见。」
《國語辭典》:圆场(圓場)  拼音:yuán chǎng
1.为打破僵局而居中协调或提出办法。如:「还好他及时出来打圆场,免除了一场纷争。」
2.戏曲表演时剧中人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称为「圆场」。一般表示地点的转换,而根据路线的长短和方向,又可分为大圆场、小圆场、正圆场、反圆场等。
《漢語大詞典》:倡侩(倡儈)
指开设妓院从中牟利的人。 宋 朱熹 《滕君希尹墓志铭》:“有士族女未齓落倡家,君谋赎之。倡侩知君贫,立伪券高其直以难之。”
《國語辭典》:侧脉(側脈)  拼音:cè mài
植物的叶片由中脉向两旁分出较粗大的支脉。
《漢語大詞典》:内诇(内詗)
从中侦察。新唐书·姦臣传下·蒋玄晖:“帝自出关,畏不测,常默坐流涕。 玄暉 与 张廷范 内詗,必以告 全忠 。”
《國語辭典》:掮客  拼音:qián kè
经纪人。是以独立第三者的立场,媒介他人间商业上的交易,而收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何孝先晓得他大老官脾气,早同那卖翎管的掮客串通好的,叫他把价钱多报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子安道:『是个掮客。』」
《國語辭典》:渔人之利(漁人之利)  拼音:yú rén zhī lì
从他人冲突矛盾中取得的利益。参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条。《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隋唐演义》第五二回:「王世充残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里觊觎非望,以收渔人之利。」
《國語辭典》:渔人得利(漁人得利)  拼音:yú rén dé lì
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参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条。《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李都管本欲唆孙寡妇、裴九老两家与刘秉义讲嘴,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漢語大詞典》:渔牙(漁牙)
旧时为渔人、渔贩买卖双方说合交易、从中取得佣金的商行。《水浒传》第三八回:“那渔人道:‘我们等不见渔牙主人来,不敢开舱。你看,那行贩都在岸上坐地。’”
《國語辭典》:引线穿针(引線穿針)  拼音:yǐn xiàn chuān zhēn
用线穿过针眼。比喻从中拉拢撮合。《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安老爷、安太太便在这边暗暗的排兵布阵,舅太太便在那边密密的引线穿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