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分亲(分親)
谓各人自己分内的亲戚。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杜预 注:“庶人无復尊卑,以亲疏为分别也。” 陆德明 释文:“分,扶问切,又如字。”
《國語辭典》:戚谊(戚誼)  拼音:qī yì
亲戚关系。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杜少陵诗》:「盖二公少时,本以文字及戚谊深相交契。武初镇蜀,杜来依之,彼此以故人相接,欢然无间。」
分類:亲戚情谊
《漢語大詞典》:朋戚
朋友亲戚。 北齐 刘昼 新论·辩施:“饥饉之春不賑朋戚,多稔之秋饗及四邻。” 宋 梅尧臣 《杜挺之赠端溪圆砚》诗:“强持慰勤心,归以示朋戚。”
分類:朋友亲戚
《漢語大詞典》:通亲(通親)
(1).有交往的亲戚。梁书·陆杲传:“领军将军 张稷 ,是 杲 从舅, 杲 尝以公事弹 稷 , 稷 因侍宴诉 高祖 曰:‘ 陆杲 是臣通亲,小事弹臣不贷。’”
(2).犹通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
《國語辭典》:认亲(認親)  拼音:rèn qīn
旧俗男女婚后,双方亲属初次会晤,称为「认亲」。后泛指彼此相认为有亲属关系。《儒林外史》第三回:「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红楼梦》第四九回:「来了好些姑娘奶奶们,我们都不认得。奶奶姑娘们快认亲去。」
《漢語大詞典》:亲末(親末)
亲戚间自我谦称之词。 明 归有光 《与管虎泉简》:“每辱不弃亲末,眷念之勤。临行,又不及为蔬饭以谢别,罪罪。”
《國語辭典》:探亲(探親)  拼音:tàn qīn
探访亲戚。如:「返乡探亲」。《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原来他本是江宁府上元县人氏,只因探亲来到山东,就近在学堂里肄业的。」
《漢語大詞典》:宾戚(賓戚)
宾客和亲戚。 唐 韩愈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终朝巖洞间,歌鼓燕宾戚。”
《漢語大詞典》:回恩(迴恩)
(1).古代官员把所得的封赠呈请改授父母或其他亲戚。旧唐书·卢从愿传:“上嘉之,特与一子太子通事舍人。 从愿 上疏乞迴恩赠父,乃赠其父 吉阳 丞 敬一 为 郑州 长史。”
(2).转施恩宠。 唐 元稹 《将进酒》诗:“将进酒,酒中无毒令主寿;愿主迴恩归主母,遣妾如此由主父。”
《漢語大詞典》:婚亲(婚親)
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孔丛子·独治:“夫婚亲之义,非宗贤之类也。”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吴 大将 全琮 , 孙权 之婚亲重臣也。”晋书·裴楷传:“ 楷 子 瓚 娶 杨骏 女……及 骏 诛, 楷 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
分類:婚姻亲戚
《國語辭典》:挑担(挑擔)  拼音:tiāo dàn
1.用肩膀挑起担子。《精忠岳传》第五一回:「徒弟上阵,穿著靴子不好?又不去挑担,要这草鞋何用?」《金瓶梅词话》第四回:「在那边婆子拿瓢出了门,一力撺掇武大吃了饭,挑担出去了。」
2.俗称同门女婿为「挑担」,即连襟。也称为「一担儿挑」。
《國語辭典》:莩末  拼音:fú mò
莩,葭莩,芦苇中的薄膜。「莩末」比喻在亲戚关系上疏远卑微。南朝梁。王僧儒〈为萧监利入学启〉:「敢因莩末,有志庠均。」
分類:谦词亲戚
《國語辭典》:葭莩  拼音:jiā fú
芦苇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如今倘蒙不鄙,愿结葭莩。」
《國語辭典》:戚旧(戚舊)  拼音:qī jiù
亲戚故旧。《魏书。卷二八。李栗传》:「唯栗一介远寄,兼非戚旧,当世荣之。」《红楼梦》第八五回:「北静王吩咐太监等让在众戚旧一处好生款待,却单留宝玉在这里说话儿。」
《國語辭典》:投亲(投親)  拼音:tóu qīn
投靠亲戚,以求寄身。《红楼梦》第六三回:「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分類:投靠亲戚
《漢語大詞典》:世戚
犹世亲。累世的亲戚关系。《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託权豪。”《元典章·诏令一·立后诏》:“ 弘吉刺氏 蚤由世戚,来嬪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