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亭 → 停亭”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人命不停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人命无常也。涅槃经二十三曰:「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住恶法?」
五停四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五停心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五停心观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心亭
【佛学大辞典】
(譬喻)犹言心城。心以身为亭,故曰心亭。秘藏宝钥下曰:「从此初门移心亭。」
花亭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于佛出日,为安置佛之降生像,造小亭,以红白之众花交覆作瓦状,宝盖垂幡亦皆累花而成之者。见象器笺十九。
香亭
【佛学大辞典】
(物名)置香炉之小亭。器形如亭,四傍围纱,前扁香亭两字,同于真亭之制,内安大香炉。尊宿之丧赴坛场时,香亭在真亭之前。见象器笺二十。
真亭
【佛学大辞典】
(堂塔)禅宗挂亡尊宿真影之小亭也。真亭之制,四柱四宇,其形如亭,四傍皆张薄纱,透彻玲珑,前檐扁真亭两字。影前安牌。或言有真影赞辞,自书名则不用牌,丧赴化坛时,此器在龛前扛而进发。见象器笺二十。
停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五停心观。
五停心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著,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著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谓多瞋恚之人,于诸违情之境,辄生忿怒。当用慈悲观治之,爱念悯伤一切众生,不于彼而起瞋心。故云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观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故云多散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谓愚痴不了之人,当以因缘观治之。因缘观者,即观十二因缘也。以其迷倒,拨无因果,执著断常二见。故令观此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不断不常,以破愚痴之心。故云愚痴众生因缘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境界逼迫者,谓火焚水溺之类也。)
【三藏法数】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