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28,分82页显示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7  58  59  6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涕泗交下
涕泗交颐
涕泗交流
天人交战
刎颈之交
刎颈至交
文化交流
脱俗之交
外交庇护
外交词令
外交辞令
外交关系
外交特权
外交邮袋
外交照会
《国语辞典》:涕泗交下  拼音:tì sì jiāo xià
形容哭得很伤心。唐。孙棨《孙内翰北里志。天水仙哥》:「全贪其重贿,径入曲追天水入兜舆中,相与至宴所,至则蓬头垢面,涕泗交下。」也作「涕泗交流」。
分类:伤心
《国语辞典》:涕泗交颐(涕泗交颐)  拼音:tì sì jiāo yí
颐,下巴。涕泗交颐指鼻涕眼泪流满脸颊。形容哭得很伤心。宋。陈亮〈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男抛未下,女失所依,矧姑钟爱,涕泗交颐。」
《国语辞典》:涕泗交流  拼音:tì sì jiāo liú
形容哭得很伤心。《周书。卷四八。萧察传》:「并叙二国艰虞,唇齿掎角之事。词理辩畅,因涕泗交流。」《旧五代史。卷二○。梁书。寇彦卿传》:「每因对客言及先朝旧事,即涕泗交流。」也作「涕泗交下」。
分类:伤心
《国语辞典》:天人交战(天人交战)  拼音:tiān rén jiāo zhàn
正义和私欲相互冲突。如:「他面对金钱的诱惑,经过一番天人交战,终于决定拒绝贿赂,秉公处理。」
《国语辞典》:刎颈之交(刎颈之交)  拼音:wěn jǐng zhī jiāo
语出《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五折:「今在一处,结为刎颈之交,同心合意,生死相护。」明。康海《中山狼》第四折:「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也作「刎颈交」、「刎颈至交」。
《国语辞典》:刎颈至交(刎颈至交)  拼音:wěn jǐng zhì jiāo
比喻可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己好友。参见「刎颈之交」条。
《国语辞典》:文化交流  拼音:wén huà jiāo liú
国际间各种有关文化活动的互动与传播,增进彼此的了解。
《国语辞典》:脱俗之交(脱俗之交)  拼音:tuō sú zhī jiāo
不受俗累的友谊。如:「我和他是脱俗之交。」
分类:不受友谊
《国语辞典》:外交庇护(外交庇护)  拼音:wài jiāo bì hù
使馆基于条约的规定,或驻在国的许可,可庇护驻在国或第三国的政治犯。
《国语辞典》:外交词令(外交词令)  拼音:wài jiāo cí lìng
国际外交场合常为顾及许多因素,陈述与事实未尽相合的敷衍应付的说词。后来比喻表面上动听,实际上并不诚恳确实的言词。如:「他说这种话只是种外交词令,不可尽信。」
《国语辞典》:外交辞令(外交辞令)  拼音:wài jiāo cí lìng
国际外交场合常为顾及许多因素,陈述与事实未尽相合的敷衍应付的说辞。后来比喻表面上动听,实际上并不诚恳确实的言辞。如:「他说这种话只是种外交辞令,不可尽信。」
《国语辞典》:外交关系(外交关系)  拼音:wài jiāo guān xì
国与国之间来往交际的情况。如:「这个国家与我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
《国语辞典》:外交特权(外交特权)  拼音:wài jiāo tè quán
外交代表在驻在国享有之一定特权。各国依据相互尊重主权与平等互惠原则,按照国际法、有关协议或内国法相互给予。例如我国定有《驻华外国机构及其人员特权暨豁免条例》。
《国语辞典》:外交邮袋(外交邮袋)  拼音:wài jiāo yóu dài
本国政府和驻外使馆间传递文件的密封袋。以火漆或铅印封口,邮检人员不得拆封、毁损,以免侵犯使馆自由秘密通讯权,否则有关国家可以抗议,并采取适当的报复措施。其所受保护和外交特权的性质相同,都是基于邦交国家间的互惠原则。
《国语辞典》:外交照会(外交照会)  拼音:wài jiāo zhào huì
察照知会。指外交部对外国使节,或各省长官对外交领事所递交的一种外交文书。亦即一国政府将彼此相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也称为「通牒」、「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