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生桑之梦(生桑之夢) 拼音:shēng sāng zhī mèng
三国蜀汉何祇曾梦见井中生桑,以问占于赵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后何祇年四十八卒,如赵直所言。典出《三国志。卷四一。蜀书。杨洪传》裴松之注引《益部耆旧传。杂部》。后比喻日薄西山,死期将至。宋。王铚《王公四六话。卷下》:「元之(瑀称)自黄移蔪州,临终作遗表曰:『岂期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分類:井中
井中捞月
【佛学大辞典】
(譬喻)僧祇律曰:「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间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俗语佛源】
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僧律》载:佛以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佛陀以此故事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以后用来比喻追求虚幻的事物,白费心机。《景德传灯录》卷七:「尸利云:『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又作「水中捞月」,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五钱银干什么事?况又去与媳妇商量,多分是水中捞月了!」亦作「水中捉月」。《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引《永嘉玄觉禅师證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常正)
(譬喻)僧祇律曰:「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间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俗语佛源】
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僧律》载:佛以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佛陀以此故事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以后用来比喻追求虚幻的事物,白费心机。《景德传灯录》卷七:「尸利云:『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又作「水中捞月」,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五钱银干什么事?况又去与媳妇商量,多分是水中捞月了!」亦作「水中捉月」。《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引《永嘉玄觉禅师證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