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法退菩提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五事生天上
【三藏法数】
(出辩意经)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生于天上也。
〔一、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
〔二、贤良〕,谓人不盗他人财物,布施无悭,济诸穷乏,是名贤良。
〔三、贞洁〕,谓人不犯外色,护戒奉斋,是名贞洁。
〔四、诚信〕,谓人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永无谄佞,是名诚信。(口四过者,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也。)
〔五、不醉酒〕,谓人尊崇善法,坚修梵行,不酗于酒,而发狂乱,是名不醉酒。
五种相──始生天有五种相
【三藏法数】
(出正法念处经)
〔一、光明覆身相〕,谓人初生天时,光明覆身,身无衣服,心作是念,勿令他天,见我裸露,即于念时,他见有衣,而实无衣,是为第一相。
〔二、欲见园林相〕,谓人初生天时,已见天上所有之物,生希有心,而于园林等则未曾见,故欲见之,而遍观看,是为第二相。
〔三、见天女生惭相〕,谓人初生天时,见天中女,颜色羞惭,未敢正看,是为第三相。
〔四、见天生疑相〕,谓人初生天时,若见馀天,虽欲前近,心生疑虑,意志不定,是为第四相。
〔五、升空生怖相〕,谓人初生天时,欲升虚空,心生怖畏,设飞不高,去则不远,或傍城壁,或依附地,是为第五相。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五淫──欲天五淫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义集注)
〔一、地居二天,形交成淫〕,谓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忉利天居须弥山顶,故名地居。此之二天,男女和合,与世无异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二、夜摩天勾抱成淫〕,梵语夜摩,华言善时分。此天于诸欲境知时分,故不以形交,但勾抱也。
〔三、兜率天执手成淫〕,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此天于诸欲境知止足,故而不勾抱,但执手也。
〔四、化乐天对笑成淫〕,谓此天欲心微薄,亦不执手,但对笑也。
〔五、他化天相视成淫〕,谓此天欲念渐尽,亦不对笑,但相视也。
五种梵音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经)
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一、正直音〕,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
〔二、和雅音〕,谓诸梵天,心离欲染,爱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犷,是名和雅音。
〔三、清彻音〕,不浊曰清,透明曰彻。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净明彻,是名清彻音。
〔四、深满音〕,谓诸梵天净行圆满,心光湛寂,而其音声,幽深充满,而不浅陋,是名深满音。
〔五、周遍远闻音〕,足备曰周,普通曰遍,谓诸梵天心光莹净,普映十方,而其音声周遍远闻,而不迫窄,是名周遍远闻音。
五衰相──天大五衰相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衣服垢秽〕,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二、头上华萎〕,谓诸天众宝冠珠翠,彩色鲜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是为大衰相也。
〔三、腋下汗流〕,谓诸天众胜体微妙,轻清洁净。福尽寿终之时,两腋自然流汗,是为大衰相也。
〔四、身体臭秽〕,谓诸天众妙身殊异,香洁自然。福尽寿终之时,忽生臭秽,是为大衰相也。
〔五、不乐本座〕,谓诸天众,最胜最乐,非世所有。福尽寿终之时,自然厌居本座,是为大衰相也。
五衰相──天小五衰相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乐声不起〕,谓诸天音乐,不鼓自鸣。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是为小衰相也。
〔二、身光忽灭〕,谓诸天众身光赫弈,昼夜昭然。衰相现时,其光不现,是为小衰相也。
〔三、浴水著身〕,谓诸天众肌肤香腻,妙若莲华,不染于水。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乾,是为小衰相也。
〔四、著境不舍〕,谓诸天众欲境殊胜,自然无有耽恋。衰相现时,取著不舍,是为小衰相也。
〔五、眼目数瞬〕,谓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衰相现时,其目数瞬,是为小衰相也。
五种可爱乐法──国王五种可爱乐法
【三藏法数】
(出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一、恩养苍生可爱乐法〕,谓国王能布德施仁,利济群生,使各遂其性,咸归治化。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恩泽,无不爱乐也。
〔二、英勇具足可爱乐法〕,谓国王英武神授,智勇天锡,德覆万邦,威加四海。未降伏者,能降伏之;已降伏者,能摄护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怀德,无不爱乐也。
〔三、善权方便可爱乐法〕,谓国王智谋机变,神用莫测,于柔顺服从者,方便而保爱之;强戾梗化者,则方便而制伏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怀德,无不爱乐也。(梗化者,谓强梗弗顺化也。)
〔四、正受境界可爱乐法〕,谓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储蓄多寡,以仁爱心赐与亲族人民。凡疾病者,令医治之;贫乏者,悉赈济之。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恩泽,无不爱乐也。
〔五、勤修善法可爱乐法〕,谓国王具足净信,能信过去未来善不善业人天果报,修习正因,以證圣果。是以普天之下,尊仰效慕,无不爱乐也。
五不退──生净土五不退
【三藏法数】
(出净土十疑论)
〔一、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也。
〔二、佛光照烛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不退转也。
〔三、常闻法音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转也。
〔四、善友同居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由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内无烦恼惑业之累,外无邪魔恶缘之境,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五、寿命无量不退〕,谓诸众生得生净土者,即得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五事生人中
【三藏法数】
(出辩意经)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也。
〔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二、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三、忍辱〕,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
〔四、精进〕,谓人直心向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名精进。
〔五、忠孝〕,谓人秉心端正,事君能致其身,事亲能竭其力,是名忠孝。
五苦──人有五苦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并五苦章句经)
〔一、母人怀妊,从死得生〕,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
〔二、老人颜色败坏〕,谓人老年,发白齿落,目昏耳聩,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是为老苦。(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病人困劣〕,谓人以四大为体,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形骸苦痛,如被杖楚,手足不仁,气力虚竭,起坐须人,是为病苦。
〔四、人死风刀断脉〕,谓人临命终时,四大分散,痛毒辛酸,慈亲孝子,莫能相救,风刀解身,苦不可忍,是为死苦。
〔五、犯罪人束缚送狱〕,谓人违国正法,冒犯罪愆,枷锁萦身,系闭牢狱,受诸刑罚,苦不可言,是为狱苦。
五事恃怙──众生五事恃怙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恃怙,犹倚赖也。佛为愚痴众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无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无为之道,故说此五事以警发之。
〔一、恃怙年少〕,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谓人倚赖形貌端正,娇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顾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势〕,谓倚赖势力强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无所畏忌,不顾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谓倚赖才调器量,超越卓异,妄自尊大,轻藐于人,而不顾祸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贵族〕,谓人倚赖种族尊贵,阀阅高显,憍傲纵恣,侮慢于人,而不顾衰败之相寻也。
五人非器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此五人皆非受道之器也。
〔一、无信非器〕,谓有众生,溺于邪见,闻于大经而生疑谤,堕诸恶道,是为无信非器。
〔二、违真非器〕,谓有众生,心自违真逐妄,依傍经法,以求名利,不净说法,集诸邪行,是为违真非器。
〔三、乖实非器〕,谓有众生,乖于实道,多无正见,但依言取文,随声取义,超情至理,不入于心,是为乖实非器。(超情至理者,谓超越情量至极之理也。)
〔四、狭劣非器〕,华严出现品云: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故虽在座,如聋如瞽,是为狭劣非器。(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五、守权非器〕,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随宗所修,行布行位权小之法,不信圆融具德之道,是为守权非器。(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共教者,三乘共学般若之教也。随宗者,随三乘所宗之法也。行布行位者,谓行列排布行位之次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