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天竺
五殊
五是
五识
五施
五肉
五仞
五葩
五偶
五缗
五旒
五例
五觉
五禁
五尽
《漢語大詞典》:五天竺
指古 印度 。古代 印度 的区域分为 东天竺 、 南天竺 、 西天竺 、 北天竺 、 中天竺 五大部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西藏 ﹞在 五天竺 之东,非古佛国也。”亦省作“ 五天 ”。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故能 五天 重跡,百 越 稽首。” 宋 林逋 《诗魔》:“此魔降不得,珎重 五天 人。”
《骈字类编》:五殊
宋书礼志见三变下本又周子通书五殊二实二 则一
《漢語大詞典》:五是
见“ 五韙 ”。
《漢語大詞典》:五韪(五韙)
亦作“ 五是 ”。亦作“ 五氏 ”。 犹言五者。指雨、暘、燠、寒、风五种气候。《书·洪范》:“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敍。”后汉书·荀爽传:“五韙咸备,各以其敍矣。” 李贤 注:“韙,是也……五是来备,各以其敍也。”《后汉书·李云传》:“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 晋 张华 《食举东西厢乐诗》之七:“五韙来备,嘉生以遂。”
分類:种气气候
《漢語大詞典》:五识(五識)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梁书·武帝纪下:“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聪既闕,五识多蔽,画可外牒,或致紕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五识见分正缘五尘以为相分之时,五识亦未尝自起分别。”参阅 隋 智顗 《法界次第》卷上。
(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 唐 元晓 起信论疏卷上。
《骈字类编》:五施
管子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厚而手实其木宜蚖芲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其水仓其民彊
《骈字类编》:五肉
管子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 何逊七召潜鱼两味立犀五肉蜀梁简文帝七励见四膳下扬雄 都赋五肉七菜朦厌腥臊
《骈字类编》:五仞
仪礼乡射礼注大夫士同建物而曰各者虽同建物仞则大夫五仞士三仞不同 后汉书舆服志乌旟七斿五仞齐较以象鹑火孙楚井赋体象圆川下贯五仞
《骈字类编》:五葩
本草紫参时珍曰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按钱起诗集云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如飞禽羽举故俗名五鸟花
《骈字类编》:五偶
易本义见上礼记疏见上
《骈字类编》:五缗(五缗)
同文算指凡钱千文为缗五缗为锭
《骈字类编》:五旒
后汉书舆服志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宋史舆服志诸臣祭服唐制有衮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元冕五旒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骈字类编》:五觉(五觉)
百丈语录有众生觉声闻觉二乘觉菩萨觉佛觉是谓五觉
《漢語大詞典》:五禁
(1).古中医指患气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应分别禁食辛、咸、苦、甘、酸五类食物,谓之“五禁”。《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
(2).即五戒。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详“ 五戒 ”。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骈字类编》:五尽(五尽)
吕览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辜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