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般若
【佛学次第统编】
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云五般若:
一、实相般若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诸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 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
五、眷属般若 眷属者,即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
二智(五)
【佛学次第统编】
摄大乘论云二智:
一、根本智 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 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修忍五相
【佛学次第统编】
菩萨善戒经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瞋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 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法界真实之理,无取无舍,无瞋无喜,平等一相。由是观故,灭众生相,成就法相。
三、无常相 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
四、苦相 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五、无我我所相 我主宰之义,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为无我我所相。
境教理行果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于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
说法五福德
【佛学次第统编】
贤者五福德经云说法五福德:
一、长寿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者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
二、多财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
三、端正无比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随顺正法。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悦怿,自生光泽,是故今世得端正无比福德。
四、名誉远闻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以善及人。令闻法者,归敬三宝,相从者众,是故今世得名誉远闻福德。
五、聪明大智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乐说无吝。令闻法者,妙慧开解,是故今世得聪明大智福德。
五净德
【佛学次第统编】
诸德福田经云僧五净德:
一、发心离俗 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
二、毁其形好 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 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驱命 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 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苾刍五德」翻译名义云:「苾刍草五德,苾刍雪山香草,谓其有五种德,以喻比丘亦具此德,故称为苾刍也。」
一、体性柔软 体性柔软者,以喻比丘能折伏身语意业之粗犷也。
二、引蔓旁布 引蔓旁布者,以喻比丘传法度人,延绵不绝也。
三、馨香远闻 馨香远闻者,以喻比丘戒德芬馥,为众所闻也。
四、能疗疼痛 能疗疼痛者,以喻比丘能断烦恼毒害之痛苦也。
五、不背日光 不背日光者,以喻比丘正见思惟,常向佛日而不背也。
金刚五部
【佛学次第统编】
金刚界开示大日如来智德之部门也。如来内證之智德,其体坚固,有摧破一切烦恼之胜用,故譬以金刚。大日经疏曰:「金刚喻如来秘密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破坏万相,此智慧亦尔。此界分五部金刚界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成五种之果智,故分类为五部。
一、莲华部 众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华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
二、金刚部 众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劫,不朽不坏,能破烦恼,如金刚之久埋没泥中,不朽不坏,故名金刚部。
三、佛部 此理智在凡位未显,入果位则理智显现,觉道圆满,故名佛部。
四、宝部 佛之万德圆满中,福德无边,故名宝部。
五、羯磨部 羯磨译曰作业,佛为众生而垂悲悯,成办一切之事业,名羯磨部。
此中前二者为在缠之因德,第三者为理智具足出缠之果位,是即胎藏界之三部也。后二者于佛部中别开之,佛为二利圆满之称,其自證之边云宝部,其化他之边云羯磨部。如是于佛部中开二部,原为胎藏界曼荼罗之意。胎藏界曼荼罗上中下中之通者,总曰佛部,此中下方有虚空藏院,是宝部也。上方有释迦院,是羯磨部也。由此论之,胎金之三五,仅开合之异耳,今配之五方五智五佛则如下:
中   法界体性智    大日        佛部
东   大圆镜智     阿閦        金刚部
南   平等性智     宝生        宝部
西   妙观察智     阿弥陀       莲华部
北   成所作智     不空成就(释迦)  羯磨部
「五部部主」 诸部要目,以大日如来等五佛为部主,秘藏记依之。日本安然之瑜祗经疏,名之为部王,以五方之五大明王为部主。主有二义:一因主之义,二如执权,有管领之义。诸部要目,则据初义,安然则据后义。
「五部母」 金刚界五部之部母,主各生当部功德之德之尊也,如典藏主。
一、佛部 佛眼尊也。但秘藏记谓此部之部主为大日如来,是乃究竟之本源,故更无部母。秘藏记钞八会之不依能生之义立之,由养育之义而立之。
二、金刚部 金刚波罗密菩萨也。
三、宝部 宝波罗密菩萨也。
四、莲华部 法波罗密菩萨也。
五、羯磨部 羯磨波罗密菩萨也。
是则为四波罗密,据出生四佛之义而立之。
「五部忿怒」 是五部之教令轮身也。
「五部念珠」 佛部为菩提子,金刚部为金刚子,宝部为宝珠,莲华部为莲子,羯磨部为杂宝。
「五部色」 佛部为白,金刚部为青,宝部为黄,莲华部为赤,羯磨部为杂。
「五佛座」 金刚界五佛之宝座也。一、大日师子座,师子兽王,游行无畏,毗卢遮那法王,不变无碍。二、阿閦象座,象之力用无过,金刚部之坚力无碍三、宝生马座,轮王马宝,速疾神通,南方修行,三密速疾也。四、阿弥陀孔雀座,孔雀瑞禽,明慧应时,弥陀转法轮王,幖帜相应,不空成就迦楼罗座,此鸟威力,能降诸龙,不空智用随方,摄引人天,归随无违。
胎藏界曼荼罗

┌──────┬─┬──────┐
│      │门│  (十二)│
│ ┌────┴─┴────┐外│
│ │   文 殊 院(七)│金│
│ │ ┌───────┐ │刚│
│ │ │ 释迦院(六)│ │部│
│ │ │ ┌───┐ │ │院│
│ │地│观│遍知院│金│除│ │
├─┤藏│音├(二)┤刚│盖├─┤
├─┤院│院│中 台│手│障├─┤
│ │ │ │八叶院│院│院│ │
│ │九│三├───┤ │ │ │
│ │ │ │持明院│四│八│ │
│ │ │ └(五)┘ │ │ │
│ │ │虚空藏院(十)│ │ │
│ │ └───────┘ │ │
│ │   苏悉地院(十一)│ │
│ └────┬─┬────┘ │
│      │门│      │
└──────┴─┴──────┘
西
金刚界曼荼罗
┌────────────────┐
│    一  印  会     │
│ ┌───────────┐  │
│降│  三 昧 耶 会  │  │
│三│  (羯 磨 会)  │理︵│
│世│︵口┌─────┐︵微│ 普│
│三│五 │ 成身会 │三 │趣 │
│昧│智印│(根本会)│昧细│ 贤│
│耶│会 │(羯磨会)│耶 │会 │
│会│︶会│     │会会│ 会│
│ │  └─────┘︶ │ ︶│
│ │  大 供 养 会  │  │
│ └───────────┘  │
│  降 三 世 羯 磨 会   │
└────────────────┘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佛学次第统编】
月轮观五种三昧者:一、刹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镜心。
一、刹那心 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忘失,如夜电光,暂现即灭,故云刹那。
二、流注心 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奔流注,故云流注。
三、甜美心 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
四、摧散心 为卒起精进,或复休废,二俱违逆,故云摧散。
五、明镜心 既离散乱之心,鉴达圆明,一切无著,故云明镜。
四种檀法五种檀法
【佛学次第统编】
息灾、增益、降伏、敬爱,云四种法,加钩召,云五种法。
一、息灾 梵云扇底迦,为自身及他人之病难等消除种种之恶事之修法也。大之天地变异,小至一身病难大难等,皆能使其止息,盖灾害由于业感,若三密加持力能转其定业也。
二、增益 梵云布瑟置迦,为增益自身及他人之寿命福德智慧等之修法也。大者增盛国家之福利,小而增进一人之官位及得幸福,盖乏福利少幸福者,无福之业力所感也。若三密加持力,能资熏无福之业,而使福利丰饶也。
三、降伏 又曰调伏。梵云阿毗遮噜迦,为自身及他人调伏怨敌恶人等之祈祷法也。大而国家怨敌,小而一人怨敌,使舍其恶心而降伏,若彼刚强不伏,则遂断其命根,而使其死灭之法也。夫怨敌之所以挟害恶之心者,因其意识之贪瞋痴烦恼耳,故以法身如来,大愤瞋降伏之三密,加持降伏其内心之烦恼,使断灭,则即归伏耳。
四、敬爱 梵云伐施迦啰拿,为自身及他人欲得佛菩萨爱护或君王众人庆爱之祈祷法也。大者国家之事业,小者个人之事业,为得人之敬爱,使能成功修习此法也。
五、钩召 亦名摄召,以法身毗卢遮那金刚钩之印契,摄召一切人,使归伏之法也。即伐施迦啰拿之分齐也。
五戒(三)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五戒:
一、不杀戒 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 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百世冤家
【俗语佛源】
谓犯杀业重罪者,在许多生轮回中冤冤相报,结成无休无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极多。多指结冤极深的冤家对头。《经律异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钞昙婆娑经》谓:「尝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从咒术而向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若彼能舍旧怨心,我亦舍。』」俗语中也用以指缘份极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俗语中昵称情人为「俏冤家」。如元·关汉卿《一半儿·题情》曲:「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李明权)
伸手不见五指
【俗语佛源】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见一切实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禅家常说的:「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此俗语形容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粮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李明权)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俗语佛源】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三藏法数】
(出五事毗婆沙论)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三、生识〕,识即分别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别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
〔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
五事降生──佛观五事降生
【三藏法数】
(出因果经)
佛于兜率天宫,将欲降生,先观五事而后托胎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一、观诸众生熟与未熟〕,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根机,熟与未熟。以此土众生根机成熟可度,故现降生也。
〔二、观时至未至〕,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可度之时至与未至。以度生时至,故现降生也。
〔三、观诸国土何国处中〕,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世界何国居中,以迦毗罗国居大千世界之中,故于此国现降生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四、观诸种族何族最盛〕,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种族贵盛,以刹帝利种族极贵最盛,故于此族现降生也。(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五、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过去因缘,谁可为其父母。以净饭王、摩耶夫人真正无邪,宿有因缘,可为父母;故于此王宫现降生也。(摩耶,梵语具云摩诃摩耶,华言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