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三归五戒
三归五戒功德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千二百五十人
五大
大天五事妄语
大乘五位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辩才天五部
亡五众物
小五条
小乘五部
五种天
天人五衰
佛类词典(续上)
五种三归三归五戒
三归五戒功德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千二百五十人
五大
大天五事妄语
大乘五位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辩才天五部
亡五众物
小五条
小乘五部
五种天
天人五衰
五种三归
【佛学大辞典】
(名数)翻邪三归为一,重受三归有四:一、五戒之三归,二、八戒之三归,三、十戒之三归,四、具足戒之三归。受诸种之戒时,必先受三归。通为五种。释氏要览上曰:「毗尼母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足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归戒有五种,(参见:三归)
(名数)翻邪三归为一,重受三归有四:一、五戒之三归,二、八戒之三归,三、十戒之三归,四、具足戒之三归。受诸种之戒时,必先受三归。通为五种。释氏要览上曰:「毗尼母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足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归戒有五种,(参见:三归)
三归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家之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是名优婆塞优婆夷。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术语)在家之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是名优婆塞优婆夷。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三归五戒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之异名。
(经名)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之异名。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千二百五十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过去现在因果经四曰:「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导,而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
【三藏法数】
(出因果经)
谓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證,承佛化导,即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舍。故诸经首,列众皆云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以此也。(梵语优楼频螺迦叶,华言木瓜林。梵语那提迦叶,华言河。梵语伽耶迦叶,华言城。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大目犍连,华言采蒋氏。)
(杂语)过去现在因果经四曰:「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导,而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
【三藏法数】
(出因果经)
谓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證,承佛化导,即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舍。故诸经首,列众皆云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以此也。(梵语优楼频螺迦叶,华言木瓜林。梵语那提迦叶,华言河。梵语伽耶迦叶,华言城。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大目犍连,华言采蒋氏。)
五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大天五事妄语
【佛学大辞典】
(故事)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于其门外闻一苾刍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刍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染心,梦失不净污衣,使弟子洗之。弟子曰:阿罗汉尽一切烦恼,何犹有斯事?大天曰:天魔所绕,阿罗汉亦不能免不净漏失。是第一恶见也。又彼欲使弟子欢喜,矫记别某为预流果,乃至某为阿罗汉果。弟子曰:我闻阿罗汉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无知?大天曰: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恶见也。时弟子曰:曾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实理犹怀疑惑?大天曰:阿罗汉烦恼障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是第三恶见也。弟子曰: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如何我等不自證知,而由师令知?大天曰:如舍利弗目连犹佛若末记,彼不自知,汝钝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恶见也。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未断尽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悔责重罪,忧惶所迫,数数呼苦哉。弟子闻之怪而问师。大天曰:称苦者呼圣道也。是为第五恶见。大天遂造偈曰:「馀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然此五事必非恶见,分别之各有一理,如真谛三藏部执疏所解,三论玄义幽捡钞五卷五十八纸所引。巴利书Katha%vatthu%出于五事之原语可案考之)。
(故事)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于其门外闻一苾刍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刍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染心,梦失不净污衣,使弟子洗之。弟子曰:阿罗汉尽一切烦恼,何犹有斯事?大天曰:天魔所绕,阿罗汉亦不能免不净漏失。是第一恶见也。又彼欲使弟子欢喜,矫记别某为预流果,乃至某为阿罗汉果。弟子曰:我闻阿罗汉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无知?大天曰: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恶见也。时弟子曰:曾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实理犹怀疑惑?大天曰:阿罗汉烦恼障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是第三恶见也。弟子曰: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如何我等不自證知,而由师令知?大天曰:如舍利弗目连犹佛若末记,彼不自知,汝钝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恶见也。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未断尽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悔责重罪,忧惶所迫,数数呼苦哉。弟子闻之怪而问师。大天曰:称苦者呼圣道也。是为第五恶见。大天遂造偈曰:「馀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然此五事必非恶见,分别之各有一理,如真谛三藏部执疏所解,三论玄义幽捡钞五卷五十八纸所引。巴利书Katha%vatthu%出于五事之原语可案考之)。
大乘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位)
(名数)(参见:五位)
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名数)有种种之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记五字文殊之修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记五字文殊之修法。
辩才天五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以上三部再加佛说大宇贺神功德辩才天经一卷,佛说大辩才天女秘密陀罗尼经一卷,谓之五本经,亦皆杜撰者。
(经名)以上三部再加佛说大宇贺神功德辩才天经一卷,佛说大辩才天女秘密陀罗尼经一卷,谓之五本经,亦皆杜撰者。
亡五众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死亡五众之遗物也,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为五众,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以之分与现在之僧众,金银田园等之重物以之归入于常住物。见轻重仪,行事钞下一。
(术语)死亡五众之遗物也,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为五众,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以之分与现在之僧众,金银田园等之重物以之归入于常住物。见轻重仪,行事钞下一。
小五条
【佛学大辞典】
(衣服)五条袈裟之小者。禅家之挂络是也。
(衣服)五条袈裟之小者。禅家之挂络是也。
小乘五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灭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上座大众之根本,以大天而生部别,此时优婆鞠多阿罗汉之下于律藏分出五部。故此五部之分派为古来律宗之所用。然其五部与有部宗所传之五部及南山一家之五部,稍有相违。但义净三藏于二者皆不取之。(参见:五部律)
(名数)佛灭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上座大众之根本,以大天而生部别,此时优婆鞠多阿罗汉之下于律藏分出五部。故此五部之分派为古来律宗之所用。然其五部与有部宗所传之五部及南山一家之五部,稍有相违。但义净三藏于二者皆不取之。(参见:五部律)
五部律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灭后百年时,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五弟子,同时于律藏生五部之派别:一、昙无德部Dharmagupta,又曰昙摩鞠多,是部主之名,译为法正、法护、法镜、法密等,律本于此土曰四分律。二、萨婆多部Sarva%stiva%da,或曰萨婆谛婆,译言一切有。从宗计而取名,律本曰十诵律。三、弥沙塞部MahI^s/a%saka,译言不著有无观。从行而名,律本曰五分律。四、迦叶遗部Ka%s/yapi^ya,此曰重空观,以空亦空为观,就行而名。但戒本传译曰解脱戒经,其戒相与五分律同。五、婆粗富罗部Va%tsi^putri^ya,又曰婆蹉富罗,译言犊子。从部主之名,又从宗计曰著有行。以执有实我故也。律本未传,见大集经二十,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戒疏一上,义林章三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毗尼,华言善治,即律藏也。梵语优波鞠多,华言大护,又云近护。)
〔一、昙无德部〕(亦名昙摩鞠多),梵语昙无德,华言法密,密即隐覆之义;又云法藏,即四分律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以倒说故,隐覆法藏,是为昙无德部。(四分律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萨婆多部〕,梵语萨婆多,华言一切有,即十诵律也。谓此部计三世有实之法。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而复读诵外典,善能论议,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为萨婆多部。(十诵者,优波离十番诵出此律,故名十诵。梵语优波离,华言近执。以佛为太子时,能亲近执侍故也。)
〔三、迦叶遗部〕,梵语迦叶遗,华言重空观,即解脱律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为迦叶遗部。(转诸烦恼犹如死尸者,谓转弃妄惑如死尸也。)
〔四、弥沙塞部〕,梵语弥沙塞,华言不著有无观,即五分律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不作地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为弥沙塞部。(五分者,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五僧法。)
〔五、婆蹉富罗部〕,梵语婆蹉富罗,华言犊子。谓因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其部中计我非即五蕴,亦不离五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此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皆说有我,不说空相,是为婆蹉富罗部。(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名数)佛灭后百年时,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五弟子,同时于律藏生五部之派别:一、昙无德部Dharmagupta,又曰昙摩鞠多,是部主之名,译为法正、法护、法镜、法密等,律本于此土曰四分律。二、萨婆多部Sarva%stiva%da,或曰萨婆谛婆,译言一切有。从宗计而取名,律本曰十诵律。三、弥沙塞部MahI^s/a%saka,译言不著有无观。从行而名,律本曰五分律。四、迦叶遗部Ka%s/yapi^ya,此曰重空观,以空亦空为观,就行而名。但戒本传译曰解脱戒经,其戒相与五分律同。五、婆粗富罗部Va%tsi^putri^ya,又曰婆蹉富罗,译言犊子。从部主之名,又从宗计曰著有行。以执有实我故也。律本未传,见大集经二十,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戒疏一上,义林章三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毗尼,华言善治,即律藏也。梵语优波鞠多,华言大护,又云近护。)
〔一、昙无德部〕(亦名昙摩鞠多),梵语昙无德,华言法密,密即隐覆之义;又云法藏,即四分律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以倒说故,隐覆法藏,是为昙无德部。(四分律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萨婆多部〕,梵语萨婆多,华言一切有,即十诵律也。谓此部计三世有实之法。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而复读诵外典,善能论议,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为萨婆多部。(十诵者,优波离十番诵出此律,故名十诵。梵语优波离,华言近执。以佛为太子时,能亲近执侍故也。)
〔三、迦叶遗部〕,梵语迦叶遗,华言重空观,即解脱律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为迦叶遗部。(转诸烦恼犹如死尸者,谓转弃妄惑如死尸也。)
〔四、弥沙塞部〕,梵语弥沙塞,华言不著有无观,即五分律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不作地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为弥沙塞部。(五分者,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五僧法。)
〔五、婆蹉富罗部〕,梵语婆蹉富罗,华言犊子。谓因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其部中计我非即五蕴,亦不离五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此土。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皆说有我,不说空相,是为婆蹉富罗部。(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五种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二十三。明四种之天。同十八明生天与第一义天之二种,其中生天以在四种中合二处所明为五天,即于彼四种加第一义天为第五也。第一义天是佛及佛所證之涅槃。经曰:「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名数)涅槃经二十三。明四种之天。同十八明生天与第一义天之二种,其中生天以在四种中合二处所明为五天,即于彼四种加第一义天为第五也。第一义天是佛及佛所證之涅槃。经曰:「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天人五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衰)
(术语)(参见:五衰)
五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