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十五尊观音
十恶五逆
入堂五法
入众五法
五力
三十五佛
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三大五部
三大五小部
三五
三百五十戒
三念五念
五种三昧
三界二十五有
三阶五疑
十五尊观音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正观音,二、千手观音,三、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轮观音,七、不空罥索观音,八、白衣观音,九、叶衣观音,十、水月观音,十一、杨柳观音,十二、阿摩观音,十三、多罗观音,十四、青颈观音,十五、香王观音。见诸尊真言句义抄中。
十恶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有三品,故有三途之异,五逆则必堕于无间地狱。(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入堂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戒律宗入法堂当守五种之法规。(参见:入众五法)
入众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戒律入僧伽中当守五种之规法。五分律曰:「佛言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馀事。」
五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说(参见:本)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又】(名数)三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三、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四、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五、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见法界次第中之下。智度论十九曰:「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是名为力。」梵语出名义大集四一。【又】一、定力,一切禅定之力。二、通力,一切神通之力,是定力之结果也。三、借识力,色界二禅天以上,总无眼等五识,若有必用,则得以通力自由起初禅天之五识,谓之借识力。四、大愿力,佛菩萨之大誓愿力。五、法威德力,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种之力,不可思议,非现比二量之境界,故唯识论中以之决一切诸法性相,独不判此五力。宗镜录四十八曰:「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又,一切通力中,中有之业通力最强,此五力亦不能遮止之,故谓之五力不可到。见三藏法数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佛学次第统编】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 信力,谓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也,又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进 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也。又进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 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也。又谓念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功德,是名念力。
四、定 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也。又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名定力。
五、慧 慧力,谓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也。又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 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五、慧力〕,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藏法数】
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三十五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说决定毗尼经说犯五无间业者宜于三十五佛之边至心忏悔。三十五佛者:一释迦牟尼佛、二金刚不坏佛、三宝光佛、四龙尊王佛、五精进军佛、六精进喜佛、七宝火佛、八宝月光佛、九现无愚佛、十宝月佛、十一无垢佛、十二离垢佛、十三勇施佛、十四清净佛、十五清净施佛、十六婆留那佛、十七水天佛、十八坚德佛、十九栴檀功德佛、二十无量掬光佛、廿一光德佛、廿二无忧德佛、廿三那罗延佛、廿四功德华佛、廿五莲华光游戏神通佛、廿六财功德佛、廿七德念佛、廿八善名称功德佛、廿九红炎幢王佛、三十善游步功德佛、三十一斗战胜佛、三十二善游步佛、三十三周匝庄严功德佛、三十四宝华游步佛、三十五宝莲华善住婆罗树王佛。不空译之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亦列之。但译语有新旧之别。
【佛学常见辞汇】
佛说决定毗尼经说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三十五佛者,即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旃檀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住婆罗树王佛。
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三大五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南山律师之著书,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曰三大部。复加拾毗尼义钞三卷,比丘尼钞三卷称为五大部。
三大五小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智者之说,玄义,文句,止观谓之三大部。荆溪悉为之作疏记。观经疏,光明玄,光明疏,观音玄,观音疏谓之五小部。四明皆为之作疏记。
三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性与五法。唯识之法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性与五法,是唯识的法相。
三百五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念五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念佛三遍五遍也。法事赞下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五种三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一善知识于法门身真实相中,心住于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之义也。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毗遮那三昧也。于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三昧也。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也。乃至释梵之诸尊各于一法界门得自在,若于彼解脱身一缘不乱,名为净天眼三昧。若于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乱,名为普眼三昧,亦名普现身三昧。见大日经疏六。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所说之五位三昧也。(参见:五位三昧)
【佛学次第统编】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五轮三昧: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惑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
一、地轮三昧 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證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出生初禅种种功德,亦犹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轮三昧。
二、水轮三昧 水有二义:一润渍生长,二体性柔软。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于地轮中,若證水轮三昧,即发诸禅种种功德,定水润心,善根增长,即润渍之义。由得定故,身心濡软,折伏高慢,随顺善法,即柔软之义,是名水轮三昧。
三、风轮三昧 风有三义:一、游空无碍。二、鼓动万物。三、能破坏。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发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如风游空,一切无碍。既得智慧无碍方便,即能击发种种出世善根,功德生长,如风之鼓动万物。由此之智慧无碍方便,即能摧破一切诸见烦恼,亦由风之破坏于物,是名风轮三昧。「相似智慧,谓于初果已上所得智慧由未真證,故名相似。」
四、金沙轮三昧 金则譬真,沙喻无著。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破见思惑,明发真慧,无染无著,则得道果。若是菩萨,即能破一切尘沙烦恼,是名金沙轮三昧。
五、金刚轮三昧 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不为妄惑所侵,能断一切结使,成阿罗汉。若在菩萨,即能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是名金刚轮三昧。
五位三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三昧:一、世间三昧,有漏之四禅八定也。二、声闻三昧,四谛之法也。三、缘觉三昧,十二因缘之法也。四、菩萨三味,六度万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种三昧即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罗之总体,如来秘密加持之法门也。故各修其法而与理相应,则皆得到于佛地。大日经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三阶五疑
【佛学大辞典】
(杂语)西方要决通三阶行者对于净土念佛门之五疑。五疑者:一、厌娑婆欣净土者,凡夫取舍之迷情也,岂得生于净土耶?二、业道如秤,善恶必酬,云何一生造恶不得其果,直得生于净土耶?三、治末世凡夫之曲情,宜以普行普解为宗,别念弥陀,益助长凡情之偏执。岂得免轮回耶?四、三乘之圣众,垂化而应现于娑婆,但宜于此处忏除其罪,今厌此处而向西,岂与大慈结怨耶?五、弥陀之净土,上代上行之人所修,非末代凡愚之所及。今当礼忏地藏菩萨受机教相应之益。尊上机上法,岂得成功耶?要决主一一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