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160 161 162 163 164 166 167 168 169 下一页
五色根
五色线
五色云
五色界道
五印
五印度
五住
五住地
五住地惑
五因
五衣
五行
五向
五旬
佛类词典(续上)
五色粉五色根
五色线
五色云
五色界道
五印
五印度
五住
五住地
五住地惑
五因
五衣
五行
五向
五旬
五色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之染粉也。真言行者作坛时,涂坛所用之染料也。陀罗尼集经九曰:五色粉者,一白色,粳米粉是也。二黄色,若郁金末,若黄土末。三赤色,若朱沙末,赤土末等。四青色,若青黛末,乾蓝靛等。五黑色,若用墨末,若炭末等。其粉皆和沈香末用。」
(名数)五种之染粉也。真言行者作坛时,涂坛所用之染料也。陀罗尼集经九曰:五色粉者,一白色,粳米粉是也。二黄色,若郁金末,若黄土末。三赤色,若朱沙末,赤土末等。四青色,若青黛末,乾蓝靛等。五黑色,若用墨末,若炭末等。其粉皆和沈香末用。」
五色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眼等之五根。以此色蕴中之五根,别于信等之五根也。
(术语)谓眼等之五根。以此色蕴中之五根,别于信等之五根也。
五色线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作色綖,五色缕,五色绳。合青黄赤白黑五色之系为一条之线缕也。苏悉地羯罗经下曰:「五色线谓青黄赤白黑,使童子合线。」大日经疏五曰:「凡作綖,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清净,令洁净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造漫荼罗綖亦尔。(中略)复次,五色綖者,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是故名为修多罗。古译谓之綖,经也。盖五色即为五智之色,故此五色线,有用于灌顶道场,作金刚线坛线结线等者。其中张于大坛之金刚橛者,及灌顶时授于受者,使挂于手者,谓之金刚线。二十一结同授于受者者,谓之结线,或曰二十一结修多罗。七结而系于腰者,谓之腰线。又有埋五宝五谷等于曼荼罗之五方时,用以缚其裹物之口者。又婆罗门之臂系五色线,佛除比丘之病缘外禁系之。」毗奈耶杂事一曰:「六众乞食,见诸婆罗门以妙香华庄严形体,将五色线系之于臂。(中略)便于他日以五色线缠于臂上,入城乞食,诸婆罗门等见生轻贱。(中略)佛作是念:若诸苾刍以五色线系臂,有斯过失,由是苾刍不应以五色线系臂,若有系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许系臂线,时有苾刍身婴患苦,诣医人所。问言:贤首我身有疾,幸为处方?答言:圣者取五色线咒之系臂必得除愈。报曰:世尊不听。彼言仁之大师,慈悲为本,病缘开许,理所不疑。时诸苾刍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为病因缘医人教者,线系无犯。」
(物名)又作色綖,五色缕,五色绳。合青黄赤白黑五色之系为一条之线缕也。苏悉地羯罗经下曰:「五色线谓青黄赤白黑,使童子合线。」大日经疏五曰:「凡作綖,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清净,令洁净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造漫荼罗綖亦尔。(中略)复次,五色綖者,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是故名为修多罗。古译谓之綖,经也。盖五色即为五智之色,故此五色线,有用于灌顶道场,作金刚线坛线结线等者。其中张于大坛之金刚橛者,及灌顶时授于受者,使挂于手者,谓之金刚线。二十一结同授于受者者,谓之结线,或曰二十一结修多罗。七结而系于腰者,谓之腰线。又有埋五宝五谷等于曼荼罗之五方时,用以缚其裹物之口者。又婆罗门之臂系五色线,佛除比丘之病缘外禁系之。」毗奈耶杂事一曰:「六众乞食,见诸婆罗门以妙香华庄严形体,将五色线系之于臂。(中略)便于他日以五色线缠于臂上,入城乞食,诸婆罗门等见生轻贱。(中略)佛作是念:若诸苾刍以五色线系臂,有斯过失,由是苾刍不应以五色线系臂,若有系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许系臂线,时有苾刍身婴患苦,诣医人所。问言:贤首我身有疾,幸为处方?答言:圣者取五色线咒之系臂必得除愈。报曰:世尊不听。彼言仁之大师,慈悲为本,病缘开许,理所不疑。时诸苾刍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为病因缘医人教者,线系无犯。」
五色云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名五彩叠云。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一手所持之物也。其手名五色云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曰:「若为速成就佛道者,当于五色云手。真言唵(引),嚩日罗(二合),迦哩啰吒吒。」又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曰:「若人为成就仙法者,当修五色云法。其仙云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前说。但右手持五色云,左手举上握所著天衣端。画像已,其印相,左右手为羽,势作飞相。真言曰:唵嚩日罗(二合),达磨(一),半者路婆铭伽(五色云),悉驮(引),尾地也(二合),驮罗南(成就明仙者),娑嚩(二合),贺。于山崛寂处作念诵法,满一万八千遍已得仙果。」
(物名)又名五彩叠云。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一手所持之物也。其手名五色云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曰:「若为速成就佛道者,当于五色云手。真言唵(引),嚩日罗(二合),迦哩啰吒吒。」又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曰:「若人为成就仙法者,当修五色云法。其仙云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庄严如前说。但右手持五色云,左手举上握所著天衣端。画像已,其印相,左右手为羽,势作飞相。真言曰:唵嚩日罗(二合),达磨(一),半者路婆铭伽(五色云),悉驮(引),尾地也(二合),驮罗南(成就明仙者),娑嚩(二合),贺。于山崛寂处作念诵法,满一万八千遍已得仙果。」
五色界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造显曼荼罗时,为区别各重位,用五色作境界之道也。瞿醯坛跢罗经中曰:「中台,及内院,应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应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大日经疏六曰:「又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当具五色。先以白色为周界竟,次于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黄色,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黑色。其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第三重周界,但布纯白一色,皆极令均调正直,渐次右旋布之。其行道及供养处外缘等,随作一纯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从中向外者,明此菩提心五种根力,渐次增广,乃至住于大般涅槃,则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故,黑色最居外也。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则世尊俯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若众生入此明门,超百六十心时,则已出过世间,上菩萨位。故第三漫荼罗,唯以白色为界也。第二漫荼罗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进修万行,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故于第二重,但以三色为界也。第一重漫荼罗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谓如来身口意密无尽加持故,作大虚空色。黑为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来秘藏,非普为一切众生,故名眷属也。又入此深玄色时者,即是如来自證中胎华藏。尔时见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浅深之殊。而诸众生有渐入者,有超升者,有顿入者。然其所趣,毕竟同归,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术语)言造显曼荼罗时,为区别各重位,用五色作境界之道也。瞿醯坛跢罗经中曰:「中台,及内院,应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应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大日经疏六曰:「又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当具五色。先以白色为周界竟,次于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黄色,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黑色。其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第三重周界,但布纯白一色,皆极令均调正直,渐次右旋布之。其行道及供养处外缘等,随作一纯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从中向外者,明此菩提心五种根力,渐次增广,乃至住于大般涅槃,则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故,黑色最居外也。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则世尊俯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若众生入此明门,超百六十心时,则已出过世间,上菩萨位。故第三漫荼罗,唯以白色为界也。第二漫荼罗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进修万行,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故于第二重,但以三色为界也。第一重漫荼罗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谓如来身口意密无尽加持故,作大虚空色。黑为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来秘藏,非普为一切众生,故名眷属也。又入此深玄色时者,即是如来自證中胎华藏。尔时见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浅深之殊。而诸众生有渐入者,有超升者,有顿入者。然其所趣,毕竟同归,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五印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印度之略。
(杂语)五印度之略。
五印度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曰五天竺。以印度区画东西南北中之五处。西域记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馀里。」
(杂名)又曰五天竺。以印度区画东西南北中之五处。西域记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馀里。」
五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住地之略。
(名数)五住地之略。
五住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重,故表爱之名。三、色爱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之最终者,故名有爱。五、无明住地,三界一切之无明也,无明为痴闇之心体,无慧明者,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别立一住。大乘义章五本曰:「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称之为地。」胜鬘经宝窟中末曰:「能生为地,令所生成立名住。」
(名数)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重,故表爱之名。三、色爱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之最终者,故名有爱。五、无明住地,三界一切之无明也,无明为痴闇之心体,无慧明者,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别立一住。大乘义章五本曰:「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称之为地。」胜鬘经宝窟中末曰:「能生为地,令所生成立名住。」
五住地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住地烦恼。(参见:五住地)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五住者,谓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根本无明者,能生见、思二惑,故名根本也。)
〔一、一切见住地惑〕,一切见者,即三界分别见惑也。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著三界,故名一切见住地惑。
〔二、欲爱住地惑〕,欲爱者,即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爱住地惑。(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色爱住地惑〕,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
〔四、有爱住地惑〕,有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故名有爱住地惑。
〔五、无明住地惑〕,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馀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方便土者,谓修方便道,断见、思惑,即声闻、缘觉所居之土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故也;谓菩萨断惑相有未尽者,居此土也。)
(名数)又名五住地烦恼。(参见:五住地)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五住者,谓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根本无明者,能生见、思二惑,故名根本也。)
〔一、一切见住地惑〕,一切见者,即三界分别见惑也。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著三界,故名一切见住地惑。
〔二、欲爱住地惑〕,欲爱者,即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爱住地惑。(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色爱住地惑〕,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
〔四、有爱住地惑〕,有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故名有爱住地惑。
〔五、无明住地惑〕,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馀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方便土者,谓修方便道,断见、思惑,即声闻、缘觉所居之土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故也;谓菩萨断惑相有未尽者,居此土也。)
五住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重,故表爱之名。三、色爱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之最终者,故名有爱。五、无明住地,三界一切之无明也,无明为痴闇之心体,无慧明者,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别立一住。大乘义章五本曰:「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称之为地。」胜鬘经宝窟中末曰:「能生为地,令所生成立名住。」
(名数)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爱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重,故表爱之名。三、色爱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四、有爱住地,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著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著之最终者,故名有爱。五、无明住地,三界一切之无明也,无明为痴闇之心体,无慧明者,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别立一住。大乘义章五本曰:「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称之为地。」胜鬘经宝窟中末曰:「能生为地,令所生成立名住。」
五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四大种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一、生因,生四大种所生之色,名为生因。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随逐于大种如弟子之依于师,故名依因。三、立因,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如持壁画,名为立因。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续而不断绝,名为持因。五、养因,增长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养因。此五因于六因中,为能作因之摄,于四缘中为因缘之摄。见俱舍论七。【又】一、生因,即惑业也。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名为生因。二、和合因,与善法善心和合,与不善法不善心和合,与无记法无记心和合,故名和合因。三、住因,一切众生依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大烦恼而得住,如家屋之依柱而得住,故名住因。四、增长因,众生依衣服饮食等而长养其身,故名长养因。五、远因,依父母之精血而生其身,如依凭国王而免盗贼之难,依咒力而脱伤害,是名远因。见涅槃经二十一。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因〕,生因者,即业惑也。谓诸众生因业惑而生此身,如诸草木种子,依地而生也。
〔二、和合因〕,和合因者,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无记法,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三、住因〕,住因者,谓如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盖谓一切众生,皆依四大烦恼而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增长因〕,增长因者,谓众生因衣服饮食等,能令身根增长。如外草木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又如因父母故,子得增长也。
〔五、远因〕,远因者,谓如人因咒力,鬼不能伤,毒不能中。依凭国王,无有盗贼。如水、钻、人为酥远因,如名色等为识远因,父母精血为众生远因也。(水钻人者,谓取酥时,以水和乳,而人用钻搅之,三事备具,然后成酥也。)
(名数)以四大种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一、生因,生四大种所生之色,名为生因。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随逐于大种如弟子之依于师,故名依因。三、立因,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如持壁画,名为立因。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续而不断绝,名为持因。五、养因,增长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养因。此五因于六因中,为能作因之摄,于四缘中为因缘之摄。见俱舍论七。【又】一、生因,即惑业也。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名为生因。二、和合因,与善法善心和合,与不善法不善心和合,与无记法无记心和合,故名和合因。三、住因,一切众生依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大烦恼而得住,如家屋之依柱而得住,故名住因。四、增长因,众生依衣服饮食等而长养其身,故名长养因。五、远因,依父母之精血而生其身,如依凭国王而免盗贼之难,依咒力而脱伤害,是名远因。见涅槃经二十一。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生因〕,生因者,即业惑也。谓诸众生因业惑而生此身,如诸草木种子,依地而生也。
〔二、和合因〕,和合因者,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无记法,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三、住因〕,住因者,谓如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盖谓一切众生,皆依四大烦恼而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增长因〕,增长因者,谓众生因衣服饮食等,能令身根增长。如外草木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又如因父母故,子得增长也。
〔五、远因〕,远因者,谓如人因咒力,鬼不能伤,毒不能中。依凭国王,无有盗贼。如水、钻、人为酥远因,如名色等为识远因,父母精血为众生远因也。(水钻人者,谓取酥时,以水和乳,而人用钻搅之,三事备具,然后成酥也。)
五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使比丘持三衣。使比丘尼持五衣。五衣者于三衣外加祇支与覆肩,行事钞资持记中二之二曰:「五衣者,附明尼制,祇支覆肩皆入制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分律以三衣与僧羯支Sam%kaks!ika%,及覆肩衣为五衣。五分律以三衣与覆肩衣水浴衣为五衣。义净之新律,以三衣与僧脚崎及俱苏洛迦为五衣。见十八物图。
(名数)使比丘持三衣。使比丘尼持五衣。五衣者于三衣外加祇支与覆肩,行事钞资持记中二之二曰:「五衣者,附明尼制,祇支覆肩皆入制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分律以三衣与僧羯支Sam%kaks!ika%,及覆肩衣为五衣。五分律以三衣与覆肩衣水浴衣为五衣。义净之新律,以三衣与僧脚崎及俱苏洛迦为五衣。见十八物图。
五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布施行,二持戒行,三忍辱行,四精进行,五止观行。是于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为止观之一者。见起信论。【又】一、圣行,菩萨修戒定慧之三业也。二、梵行,梵者清净之义,以净心而运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也。三、天行,天为四天中之第一义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是为天行。四、婴儿行,婴行譬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小善之行也。五、病行,菩萨以大慈悲和于一切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也。见涅槃经十一。【又】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以之配于五方等。(参见:五大)
【佛学常见辞汇】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五行:
一、圣行 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
二、梵行 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著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三、天行 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 婴儿以喻人天小乘也,谓菩萨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名婴儿行。
五、病行 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示同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著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三、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婴儿,以喻人天小乘也。谓菩萨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名婴儿行。
〔五、病行〕,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示同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三藏法数】
(出圆觉钞)
五行者,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为止观一门,故名五行也。
〔一、布施〕,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二、持戒〕,持戒者,即防非止恶之义。谓奉持如来戒律,则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忍辱〕,忍辱者,谓于违逆之境,遇诸毁骂恼害之事,皆能安忍,心无恚恨也。
〔四、精进〕,精进者,谓修诸善道,精勤无怠,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止观〕,止观者,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谓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也。
(名数)一布施行,二持戒行,三忍辱行,四精进行,五止观行。是于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为止观之一者。见起信论。【又】一、圣行,菩萨修戒定慧之三业也。二、梵行,梵者清净之义,以净心而运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也。三、天行,天为四天中之第一义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是为天行。四、婴儿行,婴行譬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小善之行也。五、病行,菩萨以大慈悲和于一切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也。见涅槃经十一。【又】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以之配于五方等。(参见:五大)
【佛学常见辞汇】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五行:
一、圣行 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
二、梵行 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著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三、天行 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 婴儿以喻人天小乘也,谓菩萨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名婴儿行。
五、病行 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示同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著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三、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婴儿,以喻人天小乘也。谓菩萨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名婴儿行。
〔五、病行〕,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示同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三藏法数】
(出圆觉钞)
五行者,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为止观一门,故名五行也。
〔一、布施〕,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二、持戒〕,持戒者,即防非止恶之义。谓奉持如来戒律,则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忍辱〕,忍辱者,谓于违逆之境,遇诸毁骂恼害之事,皆能安忍,心无恚恨也。
〔四、精进〕,精进者,谓修诸善道,精勤无怠,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止观〕,止观者,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谓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也。
五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五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宗之五悔也。约回向之名而曰五向。见诸仪轨诀影三。
(术语)密宗之五悔也。约回向之名而曰五向。见诸仪轨诀影三。
五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为汉语。梵语为般遮。旬为梵语之神通。即五神通也。玄应音义三曰:「五旬,或言般遮,旬即五神通也。案阿闇世王女阿术达经云:悉得五旬是也,大品经等云五神通同一也。」
(术语)五为汉语。梵语为般遮。旬为梵语之神通。即五神通也。玄应音义三曰:「五旬,或言般遮,旬即五神通也。案阿闇世王女阿术达经云:悉得五旬是也,大品经等云五神通同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