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429~
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公孙述〉~537~
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窃言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

例句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禹锡 蜀先主庙

《國語辭典》:五铢钱(五銖錢)  拼音:wǔ zhū qián
一种古代钱币。始铸于汉武帝,重五铢,上有篆体「五铢」两字,自汉迄隋,皆有冶铸,大小不一。《汉书。卷六。武帝纪》:「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漢語大詞典》:五铢(五銖)
(1).即五銖钱。后汉书·公孙述传:“ 蜀 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銖当復。’” 清 顾炎武 《钱法论》:“ 汉 承 秦 半两,已为荚钱,为四銖,为三銖,为五銖,为赤仄,为三官。”
(2).见“ 五銖衣 ”。
分類:五铢钱
《漢語大詞典》:五铢衣(五銖衣)
亦称“ 五銖服 ”。亦称“ 五铣衣 ”。 传说古代神仙穿的一种衣服,轻而薄。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岑文本》:“﹝ 文本 ﹞又问曰:‘衣服皆轻细,何土所出’对曰:‘此是上清五銖服。’”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贫道身微贱,……不着五铣衣,身披一幅绢。”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五銖衣薄太风流,细骨轻驱称远游。”亦省作“ 五銖 ”。 唐 李涉 《寄荆娘写真》:“五銖香帔结同心,三寸红牋替传语。” 清 陈维嵩 《霓裳中序第一·咏水仙花》词:“看尽人间,多少蜂蝶,五銖寒到骨。”
分類:神仙衣服
《國語辭典》:鸲鹆眼(鴝鵒眼)  拼音:qú yù yǎn
一种端溪砚石。石上斑纹呈圆点状,大小像鸲鹆鸟的眼睛,故称为「鸲鹆眼」。
《漢語大詞典》:古老钱(古老錢)
历世久远的钱币。指 汉 代的五铢钱。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 汉 晋 人葬多瘞钱……今之五銖,世谓之‘古老钱’,皆 汉 所瘞者。”
《漢語大詞典》:四出文钱(四出文錢)
古代钱币名。 汉灵帝 中平 三年所铸的五铢钱。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直达边缘,故称。又名四出五铢、角钱。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三年春……復修 玉堂殿 ,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又铸四出文钱。”参阅 宋 洪遵 泉志·四出文钱、 千家驹 郭彦岗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