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著,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證于无垢三昧。悯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离重垢所报之处也。(重垢即恶业,报处即地狱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谓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悯彼众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舍诸恶,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恶业,證于心乐三昧。悯彼众生,受饿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诸恶而生喜乐也。
〔四、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于恶业等怖,證于欢喜三昧。悯彼众生,受阿修罗苦,故以此三昧,令其离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语弗婆提,华言胜,即东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悯彼东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而得出离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即西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悯彼西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也。
〔七、热焰三昧,破郁单越有〕,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即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我执,證于热焰三昧。悯彼北洲众生,计著于我,永执难化,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妄我,计执不生,而得出离也。
〔八、如幻三昧,破阎浮提有〕,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虚幻惑业,證于如幻三昧。悯此南洲众生,果报杂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诸幻而得出离也。
〔九、不动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散乱,證于不动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间,则有果报惑业等动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诸动惑业,亦得證此也。
〔十、难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一切惑业,證于难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顶,果报惑业,难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难伏,亦得證此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十一、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黄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黄,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禅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种种三昧。以此天主,领大千世界,种类既多,果报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种种果报,亦得證此也。
〔十七、双三昧,破二禅有〕,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禅有〕,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禅有〕,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二十、如虚空三昧,破无想天有〕,无想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如虚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计果报非空,而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净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无碍三昧,破空处有〕,空处即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无碍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笼,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无碍,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果报,亦得證此也。(色笼者,谓色界色质笼罩也。空假中即三观也。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备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识处有〕,识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即非无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定报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乐三昧,破不用处有〕,不用处,又名无所有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乐三昧。以此天厌识处无边,入无所有处,以此处如痴,痴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于痴,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非想非非想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无色界顶,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烦恼,亦得證此也。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著,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證于无垢三昧。悯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离重垢所报之处也。(重垢即恶业,报处即地狱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谓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悯彼众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舍诸恶,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恶业,證于心乐三昧。悯彼众生,受饿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诸恶而生喜乐也。
〔四、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于恶业等怖,證于欢喜三昧。悯彼众生,受阿修罗苦,故以此三昧,令其离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语弗婆提,华言胜,即东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悯彼东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而得出离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即西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悯彼西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也。
〔七、热焰三昧,破郁单越有〕,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即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我执,證于热焰三昧。悯彼北洲众生,计著于我,永执难化,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妄我,计执不生,而得出离也。
〔八、如幻三昧,破阎浮提有〕,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虚幻惑业,證于如幻三昧。悯此南洲众生,果报杂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诸幻而得出离也。
〔九、不动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散乱,證于不动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间,则有果报惑业等动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诸动惑业,亦得證此也。
〔十、难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一切惑业,證于难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顶,果报惑业,难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难伏,亦得證此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十一、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黄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黄,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禅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种种三昧。以此天主,领大千世界,种类既多,果报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种种果报,亦得證此也。
〔十七、双三昧,破二禅有〕,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禅有〕,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禅有〕,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二十、如虚空三昧,破无想天有〕,无想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如虚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计果报非空,而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净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无碍三昧,破空处有〕,空处即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无碍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笼,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无碍,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果报,亦得證此也。(色笼者,谓色界色质笼罩也。空假中即三观也。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备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识处有〕,识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即非无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定报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乐三昧,破不用处有〕,不用处,又名无所有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乐三昧。以此天厌识处无边,入无所有处,以此处如痴,痴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于痴,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非想非非想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无色界顶,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烦恼,亦得證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