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6词典 1佛典 5
《漢語大詞典》:五性
(1).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欲、惧、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
(2).人的五种性情。指暴、淫、奢、酷、贼。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 上元夫人 谓帝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捨尔五性,反诸柔善。”
(3).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4).指仁、义、礼、智、信。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明 宋濂 《默斋铭》:“维人之生,内则五性七情,外则三纲六纪。” 清 恽敬 《读〈大学〉二》:“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5).五脏的特性。汉书·翼奉传:“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 翼氏 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知行敬,丁壬主之也。”
分類:五脏特性
五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三草二木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说。以譬五乘之机类:「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以此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有通别二种),则如图。然菩萨乘中之大草二木,诸宗各依其字义,解释不同。天台如其次第配于藏通别三教之菩萨,而摄圆教之菩萨,然则三草二木即五乘,但示方便乘之机之差别耳。见法华文句七。嘉祥以大草二木如其次第配于三僧祇之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为大草,至七地为小树,八地已上为大树。见法华义疏。慈恩以大草与二木为总别,大草者,对于人天二乘,总名菩萨为大草。二木者,更分别大草,以地前为小树,地上为大树。见法华玄赞七。又慈恩以此配于五性各别之三无二有,三草配于无性与定性声闻,定性缘觉之三者,二木为不定性菩萨与定性二者。见法华玄赞。
圆觉经五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五性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即法相宗。以立五性各别故。(参见:法相宗)
法相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八宗之一。为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此目取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之意。此二者为通称。更名应理圆实宗,以所诠之理离空有二边能应理,而为圆满真实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之意。又名普为乘教宗。以本宗是佛第三时之教,普被五乘之机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意。其中前二名,为约于法相门之称,次名为约于观心门之称,次为约于教相门之称。我国慈恩寺窥基,大成此宗,故有慈恩宗之名。经以解深密经,论以瑜伽论唯识论等为所依。原在印度,佛灭后一千年中,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讲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弥勒菩萨听受瑜伽论,昼日宣说之于大众,瑜伽论百卷是也。其后无著之弟世亲,造唯识论,助成其义,彼土名为瑜伽宗。玄奘入西域受之于那兰陀寺之戒贤,传于支那弟子慈恩大成之,始有法相宗,慈恩宗之名。【又】(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一。(参见:宗)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又名唯识宗。
【三藏法数】
谓此宗说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而起,都不关涉真如。故于色心诸法,而建立种种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即第八识也。)
五性各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参见:五性)
五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五性成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證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三、声闻性不成佛〕,声闻者,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也。谓声闻根性,惟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乐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进求佛道,故名声闻性不成佛。(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缘觉性不成佛〕,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萨性全成佛〕,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能自觉已,复能觉诸众生也。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集众因,證菩提果。故名菩萨性全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