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抑摄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抑止摄取)。
依正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依者,依止之处,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为正报。法华开显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圆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圆佛,理本无二,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即知诸佛、众生,体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下三国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以对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别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萨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受润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
染净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无明法性之二法,不二一如之义门也。
【三藏法数】
无明之用为染,法性之用为净。无明、法性,体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则全法性而为无明,全起无明之用,以在缠心,变造诸法,念念住著,名之为染。悟则全无明而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离障心,应赴众缘,念念舍离,名之为净。然在缠,染心本具妙理,与净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在缠心者,缠即缠缚,谓众生心识为惑业之所缠缚也。离障心者,障即障碍,谓佛心想惑业净尽,离乎障碍也。)
真生二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也。
起信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说明众生心时,别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为众生心本体的方面之说明,心生灭门为众生心现象的方面之说明也。
教观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门与观门也。(参见:教观)
【佛学常见辞汇】
教门与观门。(参见:教观)
权实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明三乘权教即一乘实教之不二之理。法华文句三下曰:「若双照,则权即是实,实即是权,虽二而不二。」又见十不二门指要钞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权谓权谋,即九界七方便之法也;实谓真实,即佛界圆乘之法也。盖法华已前,四时未会,权实不融。至法华开显九界七方便之权,即是佛界圆乘之实。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皆称秘妙,故云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七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谓藏通两教二乘为四,及藏通别三教菩萨共为七,以其同修方便之道故也。)
二门──迹本二门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门,皆能通至实相也。然此二门,惟法华一经明之。盖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皆不思议,故称为妙。诸经但论释迦近得成佛之迹,而不言久远已成之本;则显法华已今当说,最为第一,故得为经中王也。(实相者,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中道真实之妙理也,已今当说者。般若之前,皆为已说,无量义经为今说,涅槃经为当说。)
〔一、迹门〕,法华经中前十四品,名为迹门。迹犹足迹,譬如人之所居,则有行往之迹也。盖论释迦最初成道已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也。
〔二、本门〕,法华经中,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本为根本,如树木之有根也。盖论释迦尘点劫前已得成佛。故经云: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正觉。然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此是开迹显本,故名本门也。(梵语伽耶,华言山城。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二门──起信二门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分也。
〔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二、心生灭门〕,谓不生不灭真如之性,因无明熏动,故有生灭之心,此即觉成不觉也。觉与不觉,复更互相熏。以不觉熏本觉故,则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则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本觉,故名心生灭门。(熏即熏发,击动之义。反流出缠者,谓旋反无明之流,而出离惑业之缠缚也。)
修性不二门
【三藏法数】
修谓修治造作,即随缘变造之事也。性谓本有不改,即真如不变之理也。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观。今示全性起修,则诸行无作;全修在性,则一念圆成。是则修外无性,性外无修,互泯互融,故称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泯,绝也、亡也。论性,则修全在于性,性外无修,修泯亡也;论修,则性全在于修,修外无性,性泯亡也。融即圆融,性不碍修,修不碍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