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6词典 1佛典 5
《國語辭典》:二谛(二諦)  拼音:èr dì
佛教谓世俗谛和第一义谛。在非心智感官错乱下所认识到的真实状况,佛教依凡夫和圣人认知的差别,分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世俗谛是指凡夫所认知的真实;第一义谛是指圣人所认知的真实。《中论》卷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二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俗谛,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二、真谛,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若经谓之世谛,第一义谛,金刚不坏假名论谓之真谛,俗谛,瑜伽论唯识论谓之世俗谛,胜义谛,南海寄归传谓之覆俗谛,胜义谛,或谓之覆谛,真谛。其中以真俗之名最为通行。出二谛之法,诸家各异。法华玄义二曰:「夫二谛者,名出众经,而其理难晓,世间纷纭,由来硕诤。」南山之广弘明集二十四,明二谛,列古来之异说二十三家,而净影于大乘义章一,举四宗而辨相宗之二谛,天台于法华玄义二就藏通别圆四教,辨七种之二谛,嘉祥于二谛章,辨三种之二谛,慈恩则在义林章二末,于真俗辨四重。盖真俗之名,如言长短轻重,随于所对而重重不同也。大乘义章一曰:「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义林章二末曰:「体相、显现,目之为俗。」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虚义;真,真实义。」中论观四谛品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以一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百论下曰:「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智度论三十八曰:「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已上真俗二谛,于涉一切诸法,而分别事理浅深之义门也。梵,真Parama%rtha-satya俗Sam%vr!ti-satya。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谛,真理上之实义,又圣者所见之实义也。二俗谛,俗事上之实义,又凡夫所知之实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證离言法性。
【佛学次第统编】
二谛者:
一、俗谛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二、真谛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若经,谓之世谛第一义谛。金刚不坏假名论,谓之真谛俗谛。瑜伽论唯识论,谓之世俗谛胜义谛。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也。
二谛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三观中空观之异名也,空观成就,不但成空谛,复以俗谛历然显现之故,故云二谛观。
七种二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有真俗二谛,藏通别圆四教之四种与别接通,圆榜通,圆榜别三种也。
四重二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于世俗胜义二谛各立四重。合为八谛。(参见:谛)
本于二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