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清音  拼音:qīng yīn
1.悠扬嘹亮的声音。《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唐。张文姬 沙上鹭诗:「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
2.婚丧中所用的吹奏乐。
3.不著戏服,不作表情且无伴奏的戏曲演唱。如昆曲有清音班。
4.流行于四川省的曲艺。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5.声韵学上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如国语注音符号里的ㄅ、ㄆ、ㄈ、ㄉ、ㄊ等。
《國語辭典》:文场(文場)  拼音:wén cháng
1.文士会集的处所。《晋书。卷三四。杜预传。赞曰》:「元凯文场,称为武库。」唐。萧颖士 赠韦司业书:「今朝野之际,文场至广,掞藻飞声,森然林植。」
2.科举考试的场所。唐。王起〈和周侍郎见寄〉诗:「贡院离来二十霜,谁知更忝主文场。」
3.总称戏曲乐队所用的管弦乐器。文场除为唱腔伴奏外,并演奏器乐曲牌、过门等过场音乐。一说称旧时演奏弦乐的乐师。
《國語辭典》:二弦  拼音:èr xián
胡琴的别名。参见「胡琴」条。
《國語辭典》:二弦(二絃)  拼音:èr xián
1.月亮的上弦与下弦。《隋书。卷二○。天文志中》:「二弦之日,日照其侧,人观其傍,故半明半魄也。」
2.比老弦细,比子弦粗的丝弦。
《國語辭典》:二胡  拼音:èr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张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制琴杆,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马。用竹制弓杆,张以马尾,穿于两弦之间演奏,属胡琴类乐器之中音乐器。早期因流行于江南一带,也称为「南胡」。经常用于独奏或合奏,属于国乐乐团当中最主要的擦弦乐器。
《漢語大詞典》:西定
傣族的一种乐器,类似二胡。傣族青年男女常用以传达感情。
《國語辭典》:老弦  拼音:lǎo xián
京胡、二胡等乐器上所用的粗弦。也作「老弦」、「里弦」。
《國語辭典》:高胡  拼音:gāo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高音二胡的简称。于西元一九二○年代由司徒梦岩及其学生吕文成创制,取代了二弦的位置,成为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外形像南胡,琴筒较细。声音清脆嘹亮,定音比南胡高出四度或五度,也称为「粤胡」。粤胡的演奏,琴筒夹于两膝之间,音色较为柔美。现代民族器乐合奏中,皆以高胡名之,多用于独奏与合奏。
《國語辭典》:南胡  拼音:nán hú
乐器名。一种胡琴,属拉弦乐器。木制琴筒,琴杆较长,蒙以蛇皮或蟒皮,声音柔和圆润,因流行于江南一带,南方人称为「南胡」。
《國語辭典》:二胡  拼音:èr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张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制琴杆,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马。用竹制弓杆,张以马尾,穿于两弦之间演奏,属胡琴类乐器之中音乐器。早期因流行于江南一带,也称为「南胡」。经常用于独奏或合奏,属于国乐乐团当中最主要的擦弦乐器。
《國語辭典》:四胡  拼音:sì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与二胡略同而有四弦,一、三弦为一组同音,二、四弦为一组同音。有大小两种,大四胡多用于说唱伴奏,小四胡用于独奏或与民间乐器合奏。曾称为「提琴」,蒙古语称为「侯勒」、「胡兀尔」,是胡琴中的一种,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八音会(八音會)
北方农村的一种业余音乐组织。其乐器有锣、鼓、钹、笙、笛、唢呐、二胡等。 赵树理 《新食堂里忆故人》:“他们都爱好民间音乐,八音会的乐器长期存在他们家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社里还设置了图书馆……并且有八音会、读报组等学习和文化娱乐组织。”
《国语辞典》:汉宫秋月(汉宫秋月)  拼音:hàn gōng qiū yuè
乐曲名。分别有用古琴、筝、琵琶与二胡四种乐器独奏的乐曲,各乐器的旋律略有不同。表现中国古代深宫之中的嫔妃宫女们,在凄凉寂静的秋夜里回忆往事,哀叹命运。全曲以哀怨、郁闷和伤感的情绪为主。
《國語辭典》:京二胡  拼音:jīng èr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指京剧使用的二胡。琴筒、琴杆木制,琴筒呈六或八角形。两轴,张丝弦两根,琴身全长约六十五公分。京二胡和二胡的区别在于:琴筒比较小,琴筒后方没有音窗,音色、演奏技术和手法比较接近京胡。音色圆润浑厚,多用于京剧伴奏等。早期常用蚕丝弦,西元一九六○年代以后逐渐改用钢弦。
《國語辭典》:京胡  拼音:jīng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张二弦。竹制琴筒,音色高亢,主要用于京剧伴奏,故得名。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称。京胡从徽戏中的徽胡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