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种造色
【佛学次第统编】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
一、自类差别 谓诸大种造涩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别。
二、异类差别 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别也。
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占察经云二种观法:
一、惟识观 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惟识观。
二、实相观 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三藏法数】
(出占察经)
〔一、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实相观〕,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二种却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明二种却魔法: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
一、修止却魔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惟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
二、修观却魔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谓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
〔一、修止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唯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二、修观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二种轮
【佛学次第统编】
理趣释曰:毗卢遮那佛转法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轮中,所谓正法轮、教令轮。教令轮者,大日如来之教令坚固,破摧诸怨敌,如转轮王之轮宝,故谓之教令轮。
二种十身──佛二种十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融三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种身土
【三藏法数】
(出佛地经论)
身即能依之色身,土即所依之国土。既有能依之身,必有所依之土;故名二种身土。
〔一、自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者,谓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故身名自受用身,亦名圆满报身。土名自受用土,亦名实报庄严土。盖诸佛如来,历无数劫修习无量善根所感,周遍法界,身土为自受用,诸大菩萨但可得闻,而不能见也。
〔二、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者,谓他机之所感见也。盖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转变不定,令他受用也。
二种般若──般若二种相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三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世间般若。(有见有相般若,即世间之智。如劬宾大臣分阎浮提七分而能息诤,智满祖师云:正取世间之智,为般若也。)
〔二、出世间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出世间般若。(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种般若庄严
【三藏法数】
(出般若经并大智度论)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智慧能严饰法身,故名般若庄严。
〔一已庄严〕,谓人能修习智慧,如著美妙缨络庄严其身,是名已庄严。
〔二、未庄严〕,谓人未能修习智慧,如无缨络严饰其身,是名未庄严。
二种如如
【三藏法数】
(出佛性论)
〔一、如如智〕,谓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无明不能覆,烦恼不能染。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名如如智。
〔二、如如境〕,谓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虚空,不迁不变,无灭无生,以其境如如智,故名如如境。
二种根本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馀之三昧,而具出入二义焉。
〔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即无色界天也。灭受想定者,灭除受想之心,而得定也。)
〔二、出禅奋迅〕,出禅奋迅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处定。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也。
二种相──精进二种相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福业,如是精进,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有漏有取,是名世间精进。
〔二、出世间精进〕,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
二种忍相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谓菩萨能安忍世间有情无情种种苦恼之事。然心有广狭,根有胜劣,行有浅深,故分世间、出世间二种之别也。(有情恼,谓蚊虻蚤虱等。无情恼,谓风寒雨湿等。)
〔一、世间忍〕,谓菩萨以有漏心,依诸福业,安忍世间种种苦恼违逆等事,是为世间忍也。
〔二、出世间忍〕,谓菩萨但为利益一切有情,起平等大悲之心,安忍种种苦乐逆顺之境,而不见诸法生灭之相,是为出世间忍。
二种相──方便二种相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利他,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有所得,有所执著,是名世间方便。
〔二、出世间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著,是名出世间方便。
二种无漏因果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无漏因〕,谓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之苦果,则戒定慧名无漏因,即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无漏果〕,谓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證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是真空涅槃名无漏果,即灭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