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7,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二种三宝
二种般若
二种妄见
四相之二种
二种九横死
二种身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三皈之二种
因缘二种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二种涅槃(二)
本末二种无明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二种二执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灌顶二种三宝
二种般若
二种妄见
四相之二种
二种九横死
二种身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三皈之二种
因缘二种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二种涅槃(二)
本末二种无明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二种二执
二种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传教灌顶,对于如法积行之人,传受秘法,使绍阿阇梨职位之灌顶也。又称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二,结缘灌顶,唯为使结佛缘,引入一般之人于灌顶坛,使投花而授其本尊之印与真言,无秘法之授受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结缘者,准下疏明。若人因遇道场,便云法缘难值,乞兼为济者,为作灌顶。得灌顶已,于一切真言门本尊法中,求受真法印法,随分修行,故名结缘。二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阿阇梨位故。师许可已,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梨也。」
(名数)一,传教灌顶,对于如法积行之人,传受秘法,使绍阿阇梨职位之灌顶也。又称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二,结缘灌顶,唯为使结佛缘,引入一般之人于灌顶坛,使投花而授其本尊之印与真言,无秘法之授受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结缘者,准下疏明。若人因遇道场,便云法缘难值,乞兼为济者,为作灌顶。得灌顶已,于一切真言门本尊法中,求受真法印法,随分修行,故名结缘。二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阿阇梨位故。师许可已,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梨也。」
二种三宝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妄见
【佛学次第统编】
因同别二业,所以感同别二种妄见:一同分妄见,二别业妄见。
一、同分妄见 众人同业所感,如一国人同见瘴恶不详之事。
二、别业妄见 一人别业所感,如病目人,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因同别二业,所以感同别二种妄见:一同分妄见,二别业妄见。
一、同分妄见 众人同业所感,如一国人同见瘴恶不详之事。
二、别业妄见 一人别业所感,如病目人,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四相之二种
【佛学次第统编】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
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
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二种九横死
【佛学次第统编】
人死虽不能免,而死有正不正。不正之死,是为横死。横死有二种:一、不定横死。二、决定横死。如九横经言:「不定九种横死。」如药师经言:「决定九种横死。」
一、不定九种横死 不定者,谓非由定业,但由自召,非命横死耳。
一、不应饭而饭 食不可意,满腹不调,更食。
二、不量食 贪食不知节量。
三、不习食 至他处不知食性,便强食。
四、不出食 食未消复食。
五、止熟 强制大小便。
六、不持戒 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
七、近恶知识 心怀不善,近之时遭危害。
八、入里不时 入城市及人家非其时等。
九、可避不避 奔牛、逸马、车、醉人、恶犬等。
二、决定九种横死 决定者,谓由先世罪业,应受果报,乃是定业也。
一、得病无医。 二、国法诛戮。 三、非人夺精气。
四、火焚。 五、水溺。 六、恶兽啖。
七、堕山崖。 八、毒药咒诅。 九、饥渴所困。
人死虽不能免,而死有正不正。不正之死,是为横死。横死有二种:一、不定横死。二、决定横死。如九横经言:「不定九种横死。」如药师经言:「决定九种横死。」
一、不定九种横死 不定者,谓非由定业,但由自召,非命横死耳。
一、不应饭而饭 食不可意,满腹不调,更食。
二、不量食 贪食不知节量。
三、不习食 至他处不知食性,便强食。
四、不出食 食未消复食。
五、止熟 强制大小便。
六、不持戒 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
七、近恶知识 心怀不善,近之时遭危害。
八、入里不时 入城市及人家非其时等。
九、可避不避 奔牛、逸马、车、醉人、恶犬等。
二、决定九种横死 决定者,谓由先世罪业,应受果报,乃是定业也。
一、得病无医。 二、国法诛戮。 三、非人夺精气。
四、火焚。 五、水溺。 六、恶兽啖。
七、堕山崖。 八、毒药咒诅。 九、饥渴所困。
二种身
【佛学次第统编】
报境不外乎二,所谓依报正报是也。依正二者,亦即身土。兹言身之分别,凡圣不同。先述凡夫二乘之身,次论佛身。凡夫二乘之身,即二种身。二种身者,谓分段身、变易身。
一、分段身 界内凡夫,身有分段,名分段身。
二、变易身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名变易身。
报境不外乎二,所谓依报正报是也。依正二者,亦即身土。兹言身之分别,凡圣不同。先述凡夫二乘之身,次论佛身。凡夫二乘之身,即二种身。二种身者,谓分段身、变易身。
一、分段身 界内凡夫,身有分段,名分段身。
二、变易身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名变易身。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三皈之二种
【佛学次第统编】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戒等,每先受三皈,曰重受三皈。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戒等,每先受三皈,曰重受三皈。
因缘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小大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二种涅槃(二)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涅槃者:
一、有馀涅槃 新译曰有馀依,依者有漏之依身,馀者对于惑业曰馀。有馀涅槃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无馀涅槃 新译曰无馀依,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馀也。
此二种之涅槃,同为一体。初成道时,能證得之。而无馀涅槃之现,则在命终之时,盖无馀涅槃者,灰身灭智,有情都灭也。
二种涅槃者:
一、有馀涅槃 新译曰有馀依,依者有漏之依身,馀者对于惑业曰馀。有馀涅槃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无馀涅槃 新译曰无馀依,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馀也。
此二种之涅槃,同为一体。初成道时,能證得之。而无馀涅槃之现,则在命终之时,盖无馀涅槃者,灰身灭智,有情都灭也。
本末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
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如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
二、相应无明 六粗与馀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
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如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
二、相应无明 六粗与馀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
二种二执
【佛学次第统编】
宗镜录中,辨二我执二法执。
一、二我执者:
一、俱生我执 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
二、分别我执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名分别我执。
二、二法执者:
一、俱生法执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著,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二、分别法执 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表〕
宗镜录中,辨二我执二法执。
一、二我执者:
一、俱生我执 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
二、分别我执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名分别我执。
二、二法执者:
一、俱生法执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著,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二、分别法执 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