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7,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下一页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二种愿
二种修行
二种心
二种心──意业有二种心
二种忏悔
二种劝请
二种见
二种恶事
二种颠倒
二种有漏因果
二种杀生报
二种偷盗报
二种淫报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精进心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二种愿
二种修行
二种心
二种心──意业有二种心
二种忏悔
二种劝请
二种见
二种恶事
二种颠倒
二种有漏因果
二种杀生报
二种偷盗报
二种淫报
二种精进心
【三藏法数】
(出法华忏仪)
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三昧,以三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二、理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出法华忏仪)
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三昧,以三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二、理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辨邪伪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著,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著,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相。
〔二、辨真正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发相。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辨邪伪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著,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著,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相。
〔二、辨真正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发相。
二种愿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可得愿〕,谓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不可得愿〕,谓人以己智力,而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终不可得,是名不可得愿。
(出大智度论)
〔一、可得愿〕,谓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不可得愿〕,谓人以己智力,而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终不可得,是名不可得愿。
二种修行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真实修行〕,谓依佛所说,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实修行〕,谓不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
(出涅槃经)
〔一、真实修行〕,谓依佛所说,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实修行〕,谓不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
二种心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
〔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出地持经)
〔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
〔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二种心──意业有二种心
【三藏法数】
(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意业者,意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发生。然三业之中,意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
〔一、精进心〕,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转心〕,谓于诸善法,不能进修,或暂时发心修行,辄生退屈,则不能到于涅槃彼岸也。
(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意业者,意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发生。然三业之中,意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
〔一、精进心〕,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转心〕,谓于诸善法,不能进修,或暂时发心修行,辄生退屈,则不能到于涅槃彼岸也。
二种忏悔
【三藏法数】
(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
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名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未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
〔一、事忏悔〕,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
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名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未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
〔一、事忏悔〕,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二种劝请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
〔二、佛欲入灭,劝请住世。〕谓佛欲舍寿命,入涅槃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出大智度论)
〔一、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
〔二、佛欲入灭,劝请住世。〕谓佛欲舍寿命,入涅槃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种见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此二种见,即十使中之边见也。外道之人,于身见上计我断常,执常非断,执断非常,随执一边,故名边见。(十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也。)
〔一、常见〕,论云:见五众常。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虽灭,未来复生,相续不断,是名常见。(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
〔二、断见〕,论云:见五众灭,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灭已更不再生,是名断见。
(出大智度论)
此二种见,即十使中之边见也。外道之人,于身见上计我断常,执常非断,执断非常,随执一边,故名边见。(十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也。)
〔一、常见〕,论云:见五众常。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虽灭,未来复生,相续不断,是名常见。(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
〔二、断见〕,论云:见五众灭,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灭已更不再生,是名断见。
二种恶事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恶事〕,谓诸众生贪欲瞋恚愚痴,不依父母师长教诲,造种种恶,是名众生恶事。
〔二、土地恶事〕,谓土地之中,或有饥荒疾疫,毒气流行,无处不有,是名土地恶事。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恶事〕,谓诸众生贪欲瞋恚愚痴,不依父母师长教诲,造种种恶,是名众生恶事。
〔二、土地恶事〕,谓土地之中,或有饥荒疾疫,毒气流行,无处不有,是名土地恶事。
二种颠倒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众生颠倒〕,谓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名众生颠倒。
〔二、世界颠倒〕,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出楞严经)
〔一、众生颠倒〕,谓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名众生颠倒。
〔二、世界颠倒〕,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二种有漏因果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有漏因〕,漏即漏落生死也。因者,对果而言,谓众生由烦恼结业为因,而招三界生死苦果。是则烦恼结业,名有漏因,即集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有漏果〕,果即果报之义。谓众生由有漏惑业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名有漏果,即苦谛也。
(出大涅槃经)
〔一、有漏因〕,漏即漏落生死也。因者,对果而言,谓众生由烦恼结业为因,而招三界生死苦果。是则烦恼结业,名有漏因,即集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有漏果〕,果即果报之义。谓众生由有漏惑业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名有漏果,即苦谛也。
二种杀生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二种偷盗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出法苑珠林)
〔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二种淫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
〔二、得不顺意眷属〕,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出法苑珠林)
〔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
〔二、得不顺意眷属〕,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