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10词典 1佛典 9
《骈字类编》:二戒
小学绀珠人伦二戒命义
二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戒、息世讥嫌戒(涅槃经)、邪戒、正戒(四教仪集注)等。四教仪集注亦以十戒具足戒称二戒,谓之出家之二戒。毗婆沙论以五戒八戒称二戒,谓之在家之二戒。(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馀之律仪,是名遮戒。
【三藏法数】
(出毗婆沙论)
〔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性重戒〕,谓杀、盗、淫、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顺从佛制,清净三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出家二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十戒,二具足戒。此二种戒共为不淫戒,故名出家戒。(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出家人所应受持的二种戒,即十戒与具足戒。
【佛学次第统编】
十戒、具足戒,为出家二戒。出家者,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名曰出家。此二种戒,皆不淫戒。谓之出家戒。
一、十戒
二、具足戒 具足者,圆满也。具足戒,即圆满戒之义,略名具戒。又名近圆,圆者涅槃之称,言具足戒近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十戒〕,谓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花鬘衣、八不观听歌舞、九手不捉金银财宝、十不过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
〔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波罗夷法,凡四条。(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僧伽婆尸沙法,凡一十三条。(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戒,如人被他斫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故也。)不定法,凡二条。(谓比丘犯非法语,或以波罗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故名不定也。)尼萨耆波逸提法,凡三十条。(梵语尼萨耆,华言舍。谓因财物等犯贪慢心,令舍入僧众故。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不舍,当堕地狱也。)波逸提法,凡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法,凡四条。(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故名向彼悔。)众学戒法,凡一百条。(此等戒法,令比丘众皆学,故名众学也。)灭诤法,凡七条。(谓有诤事起,即应除灭,故名灭诤法。)此二百五十戒,是出家比丘所持,是名出家具足戒。(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在家二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五戒,二八戒。佛为在家而信佛道者制此二戒。五戒为尽形寿之戒,故但禁邪淫。八戒为一日一夜之戒,故总禁淫。
【佛学常见辞汇】
在家人所应受持的二种戒,即五戒与八戒。五戒是尽形寿之戒,八戒只是一日一夜之戒。
【佛学次第统编】
五戒八戒,为在家二戒。佛为在家信佛者,制此二戒也:
一、五戒 五戒为尽形寿之戒,故但禁邪淫。
二、八戒 八戒为一夕一夜之戒,故总禁淫。
世出世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戒由世出世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出世间戒 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二、世间戒 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八戒也。
性遮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戒由性遮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性戒 杀、盗、邪淫、妄语之四戒也。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受罪。
二、遮戒 饮酒等戒是也。若饮酒则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而使不饮之,饮酒之性,固非罪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孔目云二戒:
一、性戒 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 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馀之律仪,是名遮戒。
道定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戒由道定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圣者,至见道修道之位,而发无漏道。故与无漏智共,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戒体亦无漏也。
二、定共戒 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禅定,故与彼定心共,身中自生防非止恶之戒体。此定有漏,故戒亦有漏也。
随离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二戒:
一、随相戒 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 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二戒──在家二戒
【三藏法数】
(出毗婆沙论)
〔一、五戒〕,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五戒。
〔二、八戒〕,谓五戒之后,更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花鬘缨络、不习歌舞戏乐,此八戒亦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八戒。
二戒──邪正二戒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邪戒〕,谓外道之人,执邪为道,非因计因,自计前世因从鸡中来,便即独立,行于苦行,或计因从狗中来,便即啖食粪秽,行于苦行,是名邪戒。
〔二、正戒〕,谓佛未出世时,轮王亦教人行于不杀、不盗等十善,即此十善戒法,是名正戒。(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