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6词典 1佛典 5
《國語辭典》:二惑  拼音:èr huò
佛教谓见惑和思惑。见惑和思惑是二种很细微的烦恼。前者是见道位的圣人方能断除,故称为「见惑」,后者须更高境界的修道位圣人才能断除。《二谛义。卷中》:「若不断二惑,见思无由成。」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三惑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后汉书·杨震传赞》:“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许浑 《金谷园》诗:“三惑沉身是此园,古藤荒草野禽喧。”参见“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 明 徐復祚《一文钱》第六出:“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
二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惑。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又此等之惑,为于见道之位见理而断之惑,故谓之见惑。二、思惑。新译谓之修惑。为凡夫之思念,对于事事物物而起之惑,谓之思惑,贪瞋痴等是也。又此等之惑,为修道之位,屡屡思惟真理而断之惑,故谓之思惑,或名修惑。【又】一理惑,二事惑,藏通二教以见惑为理惑,以思惑为事惑。谓见惑者迷于四谛真理之惑,思惑者为迷于世法事相之惑也。别圆二教以根本无明为理惑,以尘沙及见思为事惑。谓根本无明为覆中道之理之惑,尘沙者能障化导,故为覆俗谛之法之惑,见思者,能障空寂,故为覆真谛之法之惑,又依法相家所立之二障,则烦恼障为理惑,所知障为事惑。以烦恼障迷于涅槃之理,所知障迷于俗谛之事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烦恼,由其生起之相上说,分为二惑。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三藏法数】
(出释签)
〔一、理惑〕,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二、事惑〕,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现行惑〕,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种子惑〕,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见思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理事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引释签云二惑:
一、理惑 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二、事惑 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现种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惑:
一、现行惑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
二、种子惑 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二惑──见、思二惑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著,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著三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