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815 【介绍】: 唐贝州武城人,字处仁。崔倕子。第进士,复擢贤良方正,为补阙。上疏论裴延龄奸,以耿介知名。由中书舍人再迁吏部侍郎。为宪宗赏识,裴垍荐其材可宰相,会病不拜。久乃为太常卿。以母忧,卒于丧。谥文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4—815 字处仁,排行二,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德宗贞元元年(785)复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渭南尉,历任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司封郎中等职。十八年(802)为中书舍人。宪宗元和元年(806)以中书舍人权知贡举,同年正拜礼部侍郎。二年复知贡举。三年转吏部侍郎。五年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卒谥文简。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权载之文集》卷三五《崔卫二侍郎诗集序》。《全唐诗》存诗2首。
《骈字类编》:二处(二处)
诗采葑采菲疏尔雅菲芴与蒠菜异释郭注似是别草如陆机之言又是一物某氏注尔雅二处列此诗即菲也芴也蒠菜也土瓜也宿菜也五者一物也 公羊祭伯来疏问曰襄三十年夏五月王子瑕奔晋昭二十六年冬十月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悉书月何言例时乎荅曰案襄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天王杀其弟年王子瑕奔晋昭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以此言之则似月为上事其二处出奔仍不蒙月是以襄三十年五月甲午之下注云外灾例时此日者为伯姬卒日昭二十六年冬十月之下注云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是其月为上事之明文不妨出奔仍自是也故此乃注云月者为下卒奔例时也
《國語辭典》:十二处(十二處)  拼音:shí èr chù
佛教用语。梵语dvādaśāyatana的意译。佛教将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和对象共分成十二类。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或六入或六处。认识对象有: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或六境。处是生长门之意。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根和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
二处三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之说会也。二处者,灵山与虚空,三会者,自初至宝塔品之半,在灵山说,故曰灵山会。自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神力品之终坐于虚空中之多宝塔中,又佛以神力使大众亦在虚空,故曰虚空会。嘱累品已下由塔出还本座说,故曰复灵山会。
十二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处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也。亦名十二入。即合六根六尘以言,谓之十二处。处者方所也,所依之义也。言根在内,尘在外,眼唯对色,耳唯对声等,各有所依一定方所也。言十二入者,入即涉入之义,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之故。如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等。乃至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等是也。六根为内,名内六入;六尘为外,名外六入。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
十二处┤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入
三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毗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属于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秘藏记钞九。
【三藏法数】
(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别之义。谓此十八界,各有别体,义无混滥也。如来为色、心俱迷者,开为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第二处,普光明殿
【三藏法数】
普光明殿者,谓其殿众宝所成,光明映照也。又佛于中说法,普放光明故也。此处凡三番聚会,共说十八品经。初于此处说十信等法门,共六品经:一如来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菩萨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次于此处说等觉法门,凡十一品经: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寿量品、六菩萨住处品、七佛不思议品、八十身相海品、九如来随好光明品、十普贤行品、十一如来出现品。后于此处说离世间法,即经中离世间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