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542,分170页显示 上一页 145 146 147 148 149 151 152 153 154 下一页
二种护持事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二种恶事
三事入城──佛三事入城
三种奇特事
三事──为三事故修奢摩他
三事──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
三事胜──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
三事人胜诸天
三事胜──阎浮提人三事胜馀三洲
三辈事佛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四事胜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佛类词典(续上)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二种护持事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二种恶事
三事入城──佛三事入城
三种奇特事
三事──为三事故修奢摩他
三事──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
三事胜──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
三事人胜诸天
三事胜──阎浮提人三事胜馀三洲
三辈事佛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四事胜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俗语佛源】
谓好事情难以张扬开去,而坏事情却流传的很快。「如何是西来意?」这是古代禅宗丛林中经常提起的话头,意思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含意是什么。禅师对这句头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见《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后俗语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后多变式。如《水浒传》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传遍了全胡同。」(李明权)
谓好事情难以张扬开去,而坏事情却流传的很快。「如何是西来意?」这是古代禅宗丛林中经常提起的话头,意思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含意是什么。禅师对这句头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见《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后俗语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后多变式。如《水浒传》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传遍了全胡同。」(李明权)
二种护持事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一、护持佛种〕,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
〔二、护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谛等真正之法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护持如来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无能恼乱,令诸众生正信乐闻,弘通流布,利益无穷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出地藏十轮经)
〔一、护持佛种〕,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
〔二、护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谛等真正之法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护持如来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无能恼乱,令诸众生正信乐闻,弘通流布,利益无穷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證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须陀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瞋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出翻译名义)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證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须陀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瞋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二种恶事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恶事〕,谓诸众生贪欲瞋恚愚痴,不依父母师长教诲,造种种恶,是名众生恶事。
〔二、土地恶事〕,谓土地之中,或有饥荒疾疫,毒气流行,无处不有,是名土地恶事。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恶事〕,谓诸众生贪欲瞋恚愚痴,不依父母师长教诲,造种种恶,是名众生恶事。
〔二、土地恶事〕,谓土地之中,或有饥荒疾疫,毒气流行,无处不有,是名土地恶事。
三事入城──佛三事入城
【三藏法数】
(出金刚经疏)
〔一、为女人入城〕,谓一切女人女子,皆为父母及夫主所拘,不得辄自出入,思仰如来,无由得见。是故如来入城,令彼女人,皆得瞻敬。观佛三昧海经云:若能暂见如来,相好光明,除六十劫生死之罪,获无量福。未来生处,必见弥勒。(梵语弥勒,华言慈氏。)
〔二、为病人入城〕,谓如来于病人所,常兴救济之心,令其离苦得乐,是故入城乞食之时,凡有病苦者,因得瞻视,令其病差,发菩提心。
〔三、欲令人见相好入城〕,谓如来福慧庄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难思,人得瞻仰,则罪灭福生,是故入城,令人普见。(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修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脩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脩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脩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脩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美、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脩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出金刚经疏)
〔一、为女人入城〕,谓一切女人女子,皆为父母及夫主所拘,不得辄自出入,思仰如来,无由得见。是故如来入城,令彼女人,皆得瞻敬。观佛三昧海经云:若能暂见如来,相好光明,除六十劫生死之罪,获无量福。未来生处,必见弥勒。(梵语弥勒,华言慈氏。)
〔二、为病人入城〕,谓如来于病人所,常兴救济之心,令其离苦得乐,是故入城乞食之时,凡有病苦者,因得瞻视,令其病差,发菩提心。
〔三、欲令人见相好入城〕,谓如来福慧庄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难思,人得瞻仰,则罪灭福生,是故入城,令人普见。(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修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脩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脩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脩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脩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美、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脩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三种奇特事
【三藏法数】
(出过去现在因果经)
〔一、神通奇特〕,谓佛世尊妙应群机,现大神变,不可思议,使一切众生及诸邪魔外道咸归正化,是为神通奇特。
〔二、慧心奇特〕,谓佛之智慧心光湛寂,照了一切诸法,成就一切种智,是为慧心奇特。
〔三、摄受奇特〕,谓佛善知众生诸根利钝,随机摄受,开导教化,令彼咸闻法要,进修妙行,出离生死,是为摄受奇特。
(出过去现在因果经)
〔一、神通奇特〕,谓佛世尊妙应群机,现大神变,不可思议,使一切众生及诸邪魔外道咸归正化,是为神通奇特。
〔二、慧心奇特〕,谓佛之智慧心光湛寂,照了一切诸法,成就一切种智,是为慧心奇特。
〔三、摄受奇特〕,谓佛善知众生诸根利钝,随机摄受,开导教化,令彼咸闻法要,进修妙行,出离生死,是为摄受奇特。
三事──为三事故修奢摩他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即禅定也。
〔一、不放逸〕,谓修禅定而能止诸散乱,调伏诸根恶不善法,故心不放逸也。
〔二、庄严大智〕,谓修禅定,既得离诸散乱,则本性寂静之慧,自然照朗,内外洞彻,于诸佛法,无不通达;此之智慧,非定不发,是为庄严大智也。
〔三、得自在〕,谓修禅定,能灭一切烦恼散乱,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挂碍,是为得自在也。
(出涅槃经)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即禅定也。
〔一、不放逸〕,谓修禅定而能止诸散乱,调伏诸根恶不善法,故心不放逸也。
〔二、庄严大智〕,谓修禅定,既得离诸散乱,则本性寂静之慧,自然照朗,内外洞彻,于诸佛法,无不通达;此之智慧,非定不发,是为庄严大智也。
〔三、得自在〕,谓修禅定,能灭一切烦恼散乱,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挂碍,是为得自在也。
三事──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即智慧也。
〔一、观生死恶果报〕,谓修禅观,即能破诸昏暗,观察分别因缘生灭之相,故于善恶果报,悉皆明了,不起惑业也。
〔二、增长善根〕,谓修禅观,能灭贪瞋痴等恶业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发,故一切善根,悉皆增长也。
〔三、破诸烦恼〕,谓修禅观,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故一切烦恼,悉能破灭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出涅槃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即智慧也。
〔一、观生死恶果报〕,谓修禅观,即能破诸昏暗,观察分别因缘生灭之相,故于善恶果报,悉皆明了,不起惑业也。
〔二、增长善根〕,谓修禅观,能灭贪瞋痴等恶业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发,故一切善根,悉皆增长也。
〔三、破诸烦恼〕,谓修禅观,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故一切烦恼,悉能破灭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三事胜──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菩萨当补佛处,故生兜率。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界知止足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命胜〕,菩萨已离三界生死,虽不修命业,而于彼天托生。天数寿命四千岁。天寿毕已,降生中国,以补佛处,是名命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色胜〕,菩萨虽不修色业,既生兜率,而妙色身光明照耀,自然庄严,异诸天众,是名色胜也。
〔三、名胜〕,佛本行集经云:菩萨既生兜率,其诸天众,即唤菩萨名为护明,展转称唤,其声上彻净居,乃至色界天顶,是名名胜也。(护明,释迦佛也。从迦叶佛时,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生天,不失本心,不忘宿行,故曰护明。)
(出涅槃经)
菩萨当补佛处,故生兜率。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界知止足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命胜〕,菩萨已离三界生死,虽不修命业,而于彼天托生。天数寿命四千岁。天寿毕已,降生中国,以补佛处,是名命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色胜〕,菩萨虽不修色业,既生兜率,而妙色身光明照耀,自然庄严,异诸天众,是名色胜也。
〔三、名胜〕,佛本行集经云:菩萨既生兜率,其诸天众,即唤菩萨名为护明,展转称唤,其声上彻净居,乃至色界天顶,是名名胜也。(护明,释迦佛也。从迦叶佛时,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生天,不失本心,不忘宿行,故曰护明。)
三事人胜诸天
【三藏法数】
(出大毗婆沙论)
〔一、能勇猛〕,诸天耽嗜欲乐,不复进修;是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诸苦行,精进不怠,是能勇猛胜诸天也。
〔二、能忆念〕,诸天耽嗜欲乐,慧性常惛,是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是能忆念胜诸天也。
〔三、能梵行〕,梵者,净也。诸天耽嗜欲乐,不复增修善业;是人初发心时,能种殊胜善根,爱持戒律,行业清净,是能梵行胜诸天也。
(出大毗婆沙论)
〔一、能勇猛〕,诸天耽嗜欲乐,不复进修;是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诸苦行,精进不怠,是能勇猛胜诸天也。
〔二、能忆念〕,诸天耽嗜欲乐,慧性常惛,是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是能忆念胜诸天也。
〔三、能梵行〕,梵者,净也。诸天耽嗜欲乐,不复增修善业;是人初发心时,能种殊胜善根,爱持戒律,行业清净,是能梵行胜诸天也。
三事胜──阎浮提人三事胜馀三洲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经)
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三洲者,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一、勇猛强记〕,谓南洲之人,于诸教法,勇猛读诵,记闻广博,心不忘失;其馀三洲,则不能然,所以胜之也。
〔二、勤修梵行〕,谓南洲之人,于诸清净梵行,则能精勤修习,期證道果;其馀三洲,则不能然,所以胜之也。
〔三、佛出其土〕,谓南洲乃是中华文物之国,一切圣贤,皆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其馀三洲,则不示现,所以胜之也。
(出长阿含经)
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三洲者,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一、勇猛强记〕,谓南洲之人,于诸教法,勇猛读诵,记闻广博,心不忘失;其馀三洲,则不能然,所以胜之也。
〔二、勤修梵行〕,谓南洲之人,于诸清净梵行,则能精勤修习,期證道果;其馀三洲,则不能然,所以胜之也。
〔三、佛出其土〕,谓南洲乃是中华文物之国,一切圣贤,皆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其馀三洲,则不示现,所以胜之也。
三辈事佛
【三藏法数】
(出分别经)
〔一、为魔弟子事佛〕,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为天人事佛〕,经云:何谓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戒,行于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三、为佛弟子事佛〕,经云:何谓佛弟子事佛?佛言:奉持五戒,广学经法,修习智慧,知三界苦,心不乐著,欲得解脱,行于六度,知死有生,知生有死,不贪身命,不为邪业,是名佛弟子事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出分别经)
〔一、为魔弟子事佛〕,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为天人事佛〕,经云:何谓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戒,行于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三、为佛弟子事佛〕,经云:何谓佛弟子事佛?佛言:奉持五戒,广学经法,修习智慧,知三界苦,心不乐著,欲得解脱,行于六度,知死有生,知生有死,不贪身命,不为邪业,是名佛弟子事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一、入禅思门〕,谓菩萨说法开导众生,必先入定,思惟观其根器或大或小;大者即说大法,小者即说小法。方便随宜,称机合道,是为入禅思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智慧门〕,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
〔三、入总持门〕,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
〔四、入辩才门〕,谓菩萨于诸佛法之义,分明决了,辩说无碍,开发一切众生之心,令得皆入正道,是为入辩才门。
(出大宝积经)
〔一、入禅思门〕,谓菩萨说法开导众生,必先入定,思惟观其根器或大或小;大者即说大法,小者即说小法。方便随宜,称机合道,是为入禅思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智慧门〕,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
〔三、入总持门〕,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
〔四、入辩才门〕,谓菩萨于诸佛法之义,分明决了,辩说无碍,开发一切众生之心,令得皆入正道,是为入辩才门。
四事胜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巧便胜〕,谓菩萨善巧方便,悉能了知一切诸法,胜于声闻、缘觉但能了知五阴等法,是名巧便胜。(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四、果胜〕,谓菩萨修因满足,即證佛果菩提,胜于声闻、缘觉所證之果,是名果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出地持经)
〔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巧便胜〕,谓菩萨善巧方便,悉能了知一切诸法,胜于声闻、缘觉但能了知五阴等法,是名巧便胜。(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四、果胜〕,谓菩萨修因满足,即證佛果菩提,胜于声闻、缘觉所證之果,是名果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三藏法数】
(出五事毗婆沙论)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三、生识〕,识即分别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别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
〔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
(出五事毗婆沙论)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三、生识〕,识即分别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别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
〔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