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书面语(書面語)  拼音:shū miàn yǔ
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用文字书写表达。多使用于科学著述和政治论文,亦可用于文艺作品及正式公文中。书面语的产生,使语言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流传范围扩大,并加强了语言的交际效能。也称为「笔语」、「文字语」。
《漢語大詞典》:语言(語言)
告诉、嘱咐。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李善 注引 汉 陈琳《止欲赋》:“欲语言於玄鸟,玄鸟逝以差池。”
《國語辭典》:文言  拼音:wén yán
1.华美的言辞。《韩非子。说疑》:「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
2.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相对于白话而言。
3.《易经》十翼之一,孔子所作,专释乾坤二卦之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國語辭典》:语意(語意)  拼音:yǔ yì
话中所包含的意思。宋。朱熹 跋欧阳文忠公帖:「前辈交情笃厚,语意真实,于此可见。」
《漢語大詞典》:言文
(1).谓解释法律文字。史记·曹相国世家:“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輒斥去之。”
(2).言语和文字。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为今之计,能造出最适之新字,使言文一致者上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到这里,我想来猜一下古时候言文是否一致的问题。”
(3).专指书面语言。 郭沫若 《沸羹集·正标点》:“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
《國語辭典》:梵语(梵語)  拼音:fàn yǔ
古印度雅利安语。西元前第五世纪首由帕尼尼详细分析、描述。其语法较印欧语族其他代表古语,如希腊、拉丁二语,变化更为繁多。有极丰富的文学,今只为少数人所用。
《国语辞典》:德文  拼音:dé wén
德语的书面语。如:「他的德文造诣很高。」
《國語辭典》:语文(語文)  拼音:yǔ wén
1.语言和文字的合称。
2.泛指与语言或文字有关的事项。
《國語辭典》:梵文  拼音:fàn wén
一种古印度文字。可溯至西元前第七、八世纪。或因受中东阿拉米字母的影响而产生,为天城体等多种文字之前身。标音节,从左至右书写。《野叟曝言》第一三七回:「殿旁一排大屋,藏起经卷,贝叶梵文,约略有四百多匮,悉数禁烧。」
《國語辭典》:骂詈(罵詈)  拼音:mà lì
辱骂诅咒。《史记。卷九○。魏豹传》:「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媳妇是个病鬼,儿子又十分不孝,动不动将老身骂詈。」
《國語辭典》:白话(白話)  拼音:bái huà
1.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相对于文言文而言。《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往往一本书被翻译了出来,白话不像白话,文理不成文理。」
2.无关紧要的事。《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王三老正在门首,同几个老人家閒坐白话。」
3.没有根据的话。《红楼梦》第五七回:「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
《國語辭典》:来函(來函)  拼音:lái hán
1.邮寄或差人送来的信。如:「日前得来函,匆忙中,未即回复。」也作「来信」。
2.寄信、写信。如:「本店备有精美纪念礼品,请大家来函索取。」也作「来信」。
《國語辭典》:聆听(聆聽)  拼音:líng tīng
注意听闻。如:「路过的行人都不禁驻足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國語辭典》:训诂学(訓詁學)  拼音:xùn gǔ xué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國語辭典》:语文学(語文學)  拼音:yǔ wén xué
研究书面文献中的用语、词义等,并对此类文献作训释或校订工作的学科。我国传统的小学,大抵均属于语文学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