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12,分161页显示 上一页 107 108 109 110 111 113 114 115 116 下一页
东土九祖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
金刚九会曼陀罗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九体阿弥陀
阿弥陀九品曼荼罗
胎藏界九尊
九色鹿
九曜曼荼罗
欲界九品惑
华严经七处九会
莲宗九祖
九聚
九品润生
佛类词典(续上)
九有东土九祖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
金刚九会曼陀罗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九体阿弥陀
阿弥陀九品曼荼罗
胎藏界九尊
九色鹿
九曜曼荼罗
欲界九品惑
华严经七处九会
莲宗九祖
九聚
九品润生
九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九居。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地处有九所。名曰九有情居,又云九众生居。略云九有,又云九居: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除无想非想名七识住)。俱舍论八曰:「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情,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大乘义章八末曰:「此之九处,众生乐住名众生居。」增一阿含经有九众生居品。寄归传一曰:「创成正觉龙河,九有兴出尘之望。」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九有情居)
(名数)又云九居。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地处有九所。名曰九有情居,又云九众生居。略云九有,又云九居: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除无想非想名七识住)。俱舍论八曰:「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情,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大乘义章八末曰:「此之九处,众生乐住名众生居。」增一阿含经有九众生居品。寄归传一曰:「创成正觉龙河,九有兴出尘之望。」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九有情居)
九有情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言馀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言馀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东土九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宗在支那之相承。对西天二十四祖而言。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在中国的相承,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名数)天台宗在支那之相承。对西天二十四祖而言。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在中国的相承,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安布九会,称为九会曼荼罗。
(术语)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安布九会,称为九会曼荼罗。
金刚九会曼陀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所立之曼陀罗有九样,故曰九会曼陀罗。(参见:九会曼荼罗)
(术语)金刚界所立之曼陀罗有九样,故曰九会曼陀罗。(参见:九会曼荼罗)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之菩萨,说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种阿僧祇之庄严具,庄严十方佛刹云。」
(杂语)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之菩萨,说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种阿僧祇之庄严具,庄严十方佛刹云。」
九体阿弥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极乐有九品之差别,故佛体分为九品。(参见:观无量寿经之九品)
(术语)往生极乐有九品之差别,故佛体分为九品。(参见:观无量寿经之九品)
阿弥陀九品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净土曼荼罗之一种。于开敷之八叶莲台中央,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其周匝之八叶,安八品之弥陀,内院之四隅,图法利因语之四菩萨,第二院图十二光佛,四摄外四供,第三院图二十四菩萨。
(图像)净土曼荼罗之一种。于开敷之八叶莲台中央,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其周匝之八叶,安八品之弥陀,内院之四隅,图法利因语之四菩萨,第二院图十二光佛,四摄外四供,第三院图二十四菩萨。
胎藏界九尊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中台八叶院之九尊也。前之五佛加东南维普贤菩萨,西南维文殊菩萨,东北维弥勒菩萨,西北维观音菩萨之四尊也。
(名数)中台八叶院之九尊也。前之五佛加东南维普贤菩萨,西南维文殊菩萨,东北维弥勒菩萨,西北维观音菩萨之四尊也。
九色鹿
【佛学大辞典】
(传说)九色鹿经曰:「昔有一人为水漂溺,或出或没。时有鹿角白如雪,其毛九色,入河救人命得存。后王索此鹿,知者重赏。其人示处,将杀鹿。时其人著癞,王问知其故,不杀鹿,其人乃发心。」
(传说)九色鹿经曰:「昔有一人为水漂溺,或出或没。时有鹿角白如雪,其毛九色,入河救人命得存。后王索此鹿,知者重赏。其人示处,将杀鹿。时其人著癞,王问知其故,不杀鹿,其人乃发心。」
九曜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九曜)
(术语)(参见:九曜)
九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语Navagraha之译。九种照耀者之意。又名九执。日时随逐而不相离,执持之义也:一、日曜A^ditya;二、月曜So%ma;三、火曜Am!ga%raka;四、水曜Budha;五、木曜Vr!haspati;六、金曜S/ukra;七、土曜S/anais/cara;八、罗睺Ra%hu;九、计都Ketu;是也。大日经疏四曰:「执有九种:即是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及与罗睺计都,合为九执。罗睺是交会蚀神,计都正翻为旗。旗星谓彗星也。除此二执之外,其馀七曜,相次直日。其性类亦有善恶。如梵历中说。」是即于七曜加使日月起蚀之罗睺(即蚀神)、与计都(即彗星)二者,立于梵历之一种历象也。嵩阳之梵天火罗曰:「按聿斯经云:凡人祇知七曜;不知暗虚星,号曰罗睺计都,此星在隐位不见,逢日月即蚀,号曰蚀神。计都者,蚀神之尾,号豹尾。」据此则可见彗星为蚀神(即罗睺)之尾。据唐书历志第十八,记开元六年,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九执历。此为类似所谓回回历及太阳历之一种梵历。日曜为太阳,配之于丑寅方,月曜为太阴,配之于戌亥方,火曜为荧惑星,配之于南方,水曜为辰星,配之于北方,木曜为岁星,配之于东方,金曜为太白星,配之于西方,土曜为镇星,配之于中方,罗睺为黄幡星,配之于丑寅方,计都为豹尾星,配之于未申方。又论其本地,谓日为观音(或虚空藏),月为势至(或千手观音),火为宝生佛(或阿噜迦观音),水为微妙庄严身佛(或水面观音),木为药师佛(或马头观音),金为阿弥陀(或不空罥索),土为毗卢遮那佛(或十一面观音),罗睺为毗婆尸佛,计都为不空罥索。又有配之于人之年龄判吉凶之法。出于七曜禳灾决等。
(名数)梵语Navagraha之译。九种照耀者之意。又名九执。日时随逐而不相离,执持之义也:一、日曜A^ditya;二、月曜So%ma;三、火曜Am!ga%raka;四、水曜Budha;五、木曜Vr!haspati;六、金曜S/ukra;七、土曜S/anais/cara;八、罗睺Ra%hu;九、计都Ketu;是也。大日经疏四曰:「执有九种:即是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及与罗睺计都,合为九执。罗睺是交会蚀神,计都正翻为旗。旗星谓彗星也。除此二执之外,其馀七曜,相次直日。其性类亦有善恶。如梵历中说。」是即于七曜加使日月起蚀之罗睺(即蚀神)、与计都(即彗星)二者,立于梵历之一种历象也。嵩阳之梵天火罗曰:「按聿斯经云:凡人祇知七曜;不知暗虚星,号曰罗睺计都,此星在隐位不见,逢日月即蚀,号曰蚀神。计都者,蚀神之尾,号豹尾。」据此则可见彗星为蚀神(即罗睺)之尾。据唐书历志第十八,记开元六年,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九执历。此为类似所谓回回历及太阳历之一种梵历。日曜为太阳,配之于丑寅方,月曜为太阴,配之于戌亥方,火曜为荧惑星,配之于南方,水曜为辰星,配之于北方,木曜为岁星,配之于东方,金曜为太白星,配之于西方,土曜为镇星,配之于中方,罗睺为黄幡星,配之于丑寅方,计都为豹尾星,配之于未申方。又论其本地,谓日为观音(或虚空藏),月为势至(或千手观音),火为宝生佛(或阿噜迦观音),水为微妙庄严身佛(或水面观音),木为药师佛(或马头观音),金为阿弥陀(或不空罥索),土为毗卢遮那佛(或十一面观音),罗睺为毗婆尸佛,计都为不空罥索。又有配之于人之年龄判吉凶之法。出于七曜禳灾决等。
欲界九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九品惑)
(名数)(参见:九品惑)
九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三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禅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禅及四无色,除瞋而有三惑。然于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于有漏无漏之两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之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言之,则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全断欲界之九品者为第三果,断上二界之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断此一品,每各有无间解脱二道,称为九无间九解脱是也。(参见:九无间道)
(名数)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三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禅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禅及四无色,除瞋而有三惑。然于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于有漏无漏之两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之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言之,则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全断欲界之九品者为第三果,断上二界之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断此一品,每各有无间解脱二道,称为九无间九解脱是也。(参见:九无间道)
华严经七处九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九品,七处九会所说。六十华严经第六他化天会十一品此经分为他化天与普光明殿二处故为九会。
(术语)八十华严经一部有三十九品,七处九会所说。六十华严经第六他化天会十一品此经分为他化天与普光明殿二处故为九会。
莲宗九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自东晋太元中慧远大师东林倡社,独起莲宗,以念佛为往生净土,至今千数百年,往生者不可胜计。宋石芝晓师尝定莲宗七祖。明代众举云栖为第八祖。清代复举省庵为第九祖。皆以念佛一派相承者也。其名如下:初祖圆悟大师庐山东林慧远和尚,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和尚,三祖衡山般舟承远大师,四祖衡州云峰法照国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和尚,七祖武林昭庆省常和尚,八祖古杭云栖莲池大师(祩宏),九祖凤山梵天省庵法师(实贤)。见莲宗九祖传略。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的九位祖师,即初祖圆悟大师庐山东林慧远和尚,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和尚,三祖冲山般舟承远大师,四祖衡州云峰法照国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和尚,七祖武林昭庆省常和尚,八祖古杭云栖莲池大师,九祖凤山梵天省庵法师。
(名数)自东晋太元中慧远大师东林倡社,独起莲宗,以念佛为往生净土,至今千数百年,往生者不可胜计。宋石芝晓师尝定莲宗七祖。明代众举云栖为第八祖。清代复举省庵为第九祖。皆以念佛一派相承者也。其名如下:初祖圆悟大师庐山东林慧远和尚,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和尚,三祖衡山般舟承远大师,四祖衡州云峰法照国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和尚,七祖武林昭庆省常和尚,八祖古杭云栖莲池大师(祩宏),九祖凤山梵天省庵法师(实贤)。见莲宗九祖传略。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的九位祖师,即初祖圆悟大师庐山东林慧远和尚,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和尚,三祖冲山般舟承远大师,四祖衡州云峰法照国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和尚,七祖武林昭庆省常和尚,八祖古杭云栖莲池大师,九祖凤山梵天省庵法师。
九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八聚上更加偷兰遮一聚而为九聚。
(名数)于八聚上更加偷兰遮一聚而为九聚。
九品润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九地俱生之烦恼(即修惑)各有九品。其中欲惑九品之修惑,有润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来不还之二果。断之终,则为一来果。断之已,则为不还果。九品七生相对,则上三者为四生,中三者为二生,下三者为一生。更分别之,则上上为二生,上中,上下,共为二生。如中三品亦然。中上为一生,中中,中下,共为一生。下三品亦然。下上品为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为半生。因而可随惑之强弱,而知润生之势力增减。此一生者,人天各一生,半生者,又曰小生。人或天之一生也。故为十四生。更分别生有与中有,则为二十八生。以七之数等,故谓为七生。犹言七叶树七处善。问第六识相应俱生之烦恼,自无始即在一切有情身中,润生无穷,何限七生耶?答曰:是惟谓入于圣位而俱生之烦恼势力,非言以前,入于见道,则其身成就无漏之圣道,故俱生之烦恼,押于彼圣道。势力仅限七生也。见了义灯一,俱舍光记八。
(名数)三界九地俱生之烦恼(即修惑)各有九品。其中欲惑九品之修惑,有润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来不还之二果。断之终,则为一来果。断之已,则为不还果。九品七生相对,则上三者为四生,中三者为二生,下三者为一生。更分别之,则上上为二生,上中,上下,共为二生。如中三品亦然。中上为一生,中中,中下,共为一生。下三品亦然。下上品为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为半生。因而可随惑之强弱,而知润生之势力增减。此一生者,人天各一生,半生者,又曰小生。人或天之一生也。故为十四生。更分别生有与中有,则为二十八生。以七之数等,故谓为七生。犹言七叶树七处善。问第六识相应俱生之烦恼,自无始即在一切有情身中,润生无穷,何限七生耶?答曰:是惟谓入于圣位而俱生之烦恼势力,非言以前,入于见道,则其身成就无漏之圣道,故俱生之烦恼,押于彼圣道。势力仅限七生也。见了义灯一,俱舍光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