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12,分161页显示 上一页 105 106 107 108 109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九辩
九显一密
十九界
十九大士
十九出家
十九说法
十九应身
十九执金刚
十四神九王
十进九退
三九行因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
三六九
三界九地
佛类词典(续上)
九罗汉九辩
九显一密
十九界
十九大士
十九出家
十九说法
十九应身
十九执金刚
十四神九王
十进九退
三九行因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
三六九
三界九地
九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名数)(参见:罗汉)
九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有九种之辩说。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馀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馀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名数)菩萨有九种之辩说。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馀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馀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九显一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术语)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十九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犹言六蕴十三处,譬无法而言之也。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名数)此犹言六蕴十三处,譬无法而言之也。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十九大士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与十九应身同。但此正指观音也。日本慈觉大师显扬大戒论偈曰:「文殊妙海菩萨僧,十九大士契圣众。」
(菩萨)与十九应身同。但此正指观音也。日本慈觉大师显扬大戒论偈曰:「文殊妙海菩萨僧,十九大士契圣众。」
十九出家
【佛学大辞典】
(故事)释尊出家之年时有十九与二十五两说。(参见:释迦牟尼)
(故事)释尊出家之年时有十九与二十五两说。(参见:释迦牟尼)
十九说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十三身十九说法)
(术语)(参见:三十三身十九说法)
十九应身
【佛学大辞典】
(菩萨)宝光大士为观音之应化,故称为十九应身。十九者,指法华普门品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中十九说法而言。
(菩萨)宝光大士为观音之应化,故称为十九应身。十九者,指法华普门品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中十九说法而言。
十九执金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列于大日经之首,皆为菩提心之功德相。十者,阴之满数。九者,阳之满数。此十九执金刚,尽理智一切之诸尊矣。一说,对于显教瑜伽论之十九无知,而为十九差别智印。或谓金刚手为总,十八金刚为九尊理智之数。其名则虚空无垢,虚空游步,虚空生,被杂色衣,善行步,住一切法平等,哀悯无量众生界,那罗延力,大那罗延力,妙,胜迅,无垢,刃迅,如来甲,如来句生,住无戏论,如来十力生,无垢眼,金刚手秘密主是也。
(名数)此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列于大日经之首,皆为菩提心之功德相。十者,阴之满数。九者,阳之满数。此十九执金刚,尽理智一切之诸尊矣。一说,对于显教瑜伽论之十九无知,而为十九差别智印。或谓金刚手为总,十八金刚为九尊理智之数。其名则虚空无垢,虚空游步,虚空生,被杂色衣,善行步,住一切法平等,哀悯无量众生界,那罗延力,大那罗延力,妙,胜迅,无垢,刃迅,如来甲,如来句生,住无戏论,如来十力生,无垢眼,金刚手秘密主是也。
十四神九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末会之初,文殊菩萨由善住楼阁出拜辞世尊时,随从之神王也。一、常随侍卫之诸金刚神,二、普为众生供养诸佛之诸身众神,三、久发坚誓愿常随从之诸足行神,四、乐闻妙法之主地神,五、常修大悲之主水神,六、智光照耀之主火神,七、以摩尼为冠之主风神,八、明练十方一切仪式之主方神,九、专勤除灭无明黑暗之主夜神,十、一心不懈阐明佛日之主昼神,十一、庄严法界一切虚空之主空神,十二、普度众生超诸有海之主海神,十三、常勤趣于一切智,积集助道善根如山之主山神,十四、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菩提心城之主城神:一、常勤守护一切智智无上法城之诸大龙王,二、常勤守护一切众生之夜叉王,三、常使众生增长欢喜之乾闼婆王,四、常勤除灭诸饥鬼趣之鸠槃荼王,五、恒愿救济一切众生出诸有海之迦楼罗王,六、愿得成就诸如来身高出世间之阿修罗王,七、见佛欢喜曲躬恭敬之摩睺罗迦王,八、常厌生死恒愿见佛之诸大天王,九、尊重佛而赞叹供养之诸大梵王。出唐华严经六十一。
(名数)华严经末会之初,文殊菩萨由善住楼阁出拜辞世尊时,随从之神王也。一、常随侍卫之诸金刚神,二、普为众生供养诸佛之诸身众神,三、久发坚誓愿常随从之诸足行神,四、乐闻妙法之主地神,五、常修大悲之主水神,六、智光照耀之主火神,七、以摩尼为冠之主风神,八、明练十方一切仪式之主方神,九、专勤除灭无明黑暗之主夜神,十、一心不懈阐明佛日之主昼神,十一、庄严法界一切虚空之主空神,十二、普度众生超诸有海之主海神,十三、常勤趣于一切智,积集助道善根如山之主山神,十四、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菩提心城之主城神:一、常勤守护一切智智无上法城之诸大龙王,二、常勤守护一切众生之夜叉王,三、常使众生增长欢喜之乾闼婆王,四、常勤除灭诸饥鬼趣之鸠槃荼王,五、恒愿救济一切众生出诸有海之迦楼罗王,六、愿得成就诸如来身高出世间之阿修罗王,七、见佛欢喜曲躬恭敬之摩睺罗迦王,八、常厌生死恒愿见佛之诸大天王,九、尊重佛而赞叹供养之诸大梵王。出唐华严经六十一。
十进九退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佛道难行十人进修中有九人退堕也。五秘密轨曰:「若依显教修行者。久住三大无数劫。然后證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三昧耶戒序曰:「劫石高价难尽。弱心易退。十进九退。吾亦何堪。」
(杂语)言佛道难行十人进修中有九人退堕也。五秘密轨曰:「若依显教修行者。久住三大无数劫。然后證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三昧耶戒序曰:「劫石高价难尽。弱心易退。十进九退。吾亦何堪。」
三九行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三业九品之行业也。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三业九品之行业也。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普门品记观音现种种之身而说法。其中化现之身有三十三,说法二字有十九次。
(名数)法华经普门品记观音现种种之身而说法。其中化现之身有三十三,说法二字有十九次。
三六九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密法不许三六九人同入灌顶坛。大日经疏四曰:「一曼荼罗中不得同时为三人六人九人灌顶,盖如来密意,阿阇梨不释所由。」
(杂语)密法不许三六九人同入灌顶坛。大日经疏四曰:「一曼荼罗中不得同时为三人六人九人灌顶,盖如来密意,阿阇梨不释所由。」
三界九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分三界为九地。(参见:九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其中众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
(术语)区分三界为九地。(参见:九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其中众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