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12,分161页显示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九字名号
九字曼荼罗
九有情居
九地
九地九品思惑
九色鹿经
九住心
九因一果
九次第定
九河供佛
九河发心
九宗
九居
九劫
九门
九字名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六字名号十字名号而言。即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之九字,赞叹阿弥陀佛光明不可思议之名号也。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谓之不思议光。昙鸾赞阿弥陀佛偈有曰:「南无不可思议光,一心归命稽首礼。」九字名号,即由此出。
九字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安九个讫哩字之曼荼罗也。其曼荼罗于开敷莲华之中台并八叶各安弥陀观音共通之种子讫哩字而建立之。有以像而现之者,于中台观自在菩萨八叶上,各安置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左手持莲华,右手作开华叶之势,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住于定印,各面中台观自在菩萨。又于次之八叶,次第安置观音,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除盖障,地藏,八大菩萨。内院之四隅,敷列嬉,鬘,歌,舞,四菩萨。外院敷列香,华,灯,涂香,钩,索,锁,铃,八菩萨。是也。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曰:「即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闭目澄心,观自身中圆满洁白,犹如净月仰在心中。于净月上,想呬哩(二合引)字放大光明,其字变成八叶莲华于莲华上有观自在菩萨,相好分明,左手持莲华,右手作开华叶势。是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华,清净法界不染烦恼。于其莲华八叶上,各有如来入定结跏趺坐,面向观自在菩萨,顶佩圆光,身如金色,光明晃耀。即想此八叶莲华渐舒渐大,量等同空。即作是思惟,以此觉华照触如来海会,愿成广大供养。若心不移此定,则于无边有情,深起悲悯,以此觉华蒙照触者,于苦烦恼悉皆解脱,等同观自在菩萨。即想莲华渐渐收敛,量等己身。」盖观自在与阿弥陀,为同一本誓之佛菩萨,观自在为因位之身,阿弥陀为果位之尊也。今因位之观自在居中台,果位之阿弥陀各居八叶上,表弥陀之果,还归于观音大悲之因之意也。弥陀之妙果。原为不取正觉之因位愿力所成,即于此愿之外无果位。示因果之别者,唯约于所化之净秽。在净妙佛国土,现弥陀之佛身,在杂染五浊之世界,现观音之菩萨身。皆不外乎为法身慈悲之化现。又此九字九尊,为心王九识,一切有情身中,有法尔觉悟之大白莲。是为众生之自性清净心。五尘不能秽,烦恼业苦不能染,三毒猛火不能燃之金刚智体也。今开发此众生本有之大白莲,于自心中證莲华藏世界,是为密教净土往生之相也。
九有情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言馀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九地九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为八十一品之惑。
九色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九色鹿经一卷。吴支谦译。说世尊往昔为九色之鹿王而行忍辱之事。
九住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行者,修禅定时,使心不散乱而住著于一境,有九种:即安住心、摄住心、解住心、转住心、伏住心、息住心、灭住心、性住心、持住心也。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庄严经论云九住心:
一、安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敛安住也。
四、转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觉心既息,不妄摇动,得静定功,转乐安住也。
五、伏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心住静定,久或生厌,随而折伏,益加精进也。
六、息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忽觉内心动乱,而生过失,于一念间,即令止息也。
七、灭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由外缘,忽起贪爱等念,即当猛省,方便灭除,无令增长也。
八、性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能息诸妄念,则知心性,本来明静,任运安住也。
九、住持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功行纯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歛安住也。(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四、转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觉心既息,不妄摇动,得静定功,转乐安住也。
〔五、伏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心住静定,久或生厌,随而折伏,益加精进也。
〔六、息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忽觉内心动乱,而生过失,于一念间,即令止息也。
〔七、灭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由外缘,忽起贪爱等念,即当猛省,方便灭除,无令增长也。
〔八、性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能息诸妄念,则知心性本来明静,任运安住也。
〔九、持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功行纯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九因一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界中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后一界是果。
九次第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馀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馀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佛学常见辞汇】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二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三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四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六、识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證阿罗汉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九河供佛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信解大乘之人,为过去世供养熙连河八恒河等河边诸佛旧迹之果报也,见涅槃经六。
九河发心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同于九河供佛。
九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宗之外加禅宗或净土宗者。
九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有情居之略。寄归传一曰:「住持八纪,弘济九居。」行事钞四之二曰:「三界九居既是众生居处。」
【佛学常见辞汇】
九有情居的简称。
九劫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释尊与弥勒虽同发心,而释尊由勇猛之精进力,便超九劫,而先成佛。见宝积经一百十一。
九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九有情居也。寄归传二曰:「弃九门之虚伪,希十地之圆坚。」
【佛学常见辞汇】
九有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