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12,分161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五种外道
九十单堕
九入
九山八海
九上缘惑
九世
九世间
九厄
九孔
九方便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九句因
九心轮
九字
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五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之总数。(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单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但荼)
但荼
【佛学大辞典】
(杂名)Dan!d!a,又作单拿,译曰棒。演密钞八曰:「燄摩怛荼印者,怛字是但字书误,但荼棒也。」慧琳音义三十六曰:「单拿,梵语。唐云棓,亦云杖。」
九入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人之身上眼耳鼻各二,及口大便小便之九孔,由内流漏,曰九漏,由外通入,曰九入,又名九疮九孔。见行事钞中之二。
九山八海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于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故总为九山八海。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祛提罗Khadiraka,三、伊沙陀罗Is!a%dhara,四、游乾陀罗Yugam%dhara,五、苏达梨那Sudars/ana,六、安湿缚竭拿As/vakarn!a,七、尼民陀罗Nimim%dhara,八、毗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罗Cakrava%da是也。须弥又作苏迷卢,须弥楼,修迷楼,须弥卢,或作弥楼。译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万四千由旬,顶上阔亦八万四千由旬,中有帝释之宫殿。祛提罗又作朅地洛迦,祛提罗迦,祛得罗柯,朅那里酤,轲梨罗,朅达洛迦,羯地罗,祛陀罗,轲犁罗,可梨罗。译为担木或空破。高四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四万二千由旬,以七宝合成,在须弥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无量之优钵罗华,钵摩华,拘牟陀华,奔荼利迦华等诸妙香物,遍覆水上。此海中又有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单越之四洲。伊沙陀罗又作伊沙驮罗,伊沙多。译为持轴或自在持。高二万一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以七宝合成,在祛陀罗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四万二千由旬,优钵罗华钵头摩华等妙香物,遍覆水上。游乾陀罗又作游犍陀罗,踰健达罗,由犍陀罗,踰乾陀罗,由乾陀,喻汉多。译为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伊沙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万一千由旬。苏达梨舍那又作修腾娑罗。译为善见。高六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游乾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万二千由旬。安湿缚朅拿又作阿输割那。译为马半头或马耳。高三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苏达梨舍那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千由旬。尼民陀罗又作尼民达罗,尼民驮罗。译为持边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安湿缚朅拿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千四百由旬。毗那多迦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毗那怛迦,尾那怛酤,毗那矺迦,维那兜。译为障碍或犍与,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罗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尼民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并皆遍覆四种之杂华,诸妙香物。斫迦罗又作斫羯罗,遮迦和,斫讫罗,斫迦婆罗。译为轮围或铁围。高三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毗那多迦山。是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为太虚。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百由旬。但据俱舍论十一等,其所传稍有不同者。其颂云:「苏迷卢处中,次踰健达罗,伊沙驮罗山,朅地洛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缚羯拿,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馀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馀六半半狭,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踰缮那。」此说以游乾陀罗为第二山,伊沙驮罗为第三山,乃至尼民达罗为第七山,列次少与前异。且前起世经等,谓九山皆为七宝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而俱舍论等谓须弥山为四宝所成,中间七大山,悉为金所成,八大海水,内七海名之为内海,八功德水湛于其中,第八海其量为三亿二万二千由旬。名之为外海,咸水盈满云。诸经说此者甚多,玆不一一揭出。
【佛学常见辞汇】
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上缘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种缘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五者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四者。盖十一遍行中,除身边二见者也。俱舍论十九曰:「于十一中,除身边见,所馀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有自上顿缘。于缘上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或二合缘。故本论(品类足论五)言,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色界系缘无色界系。约地分别,准界应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六曰:「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馀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由依彼门起分别故,立彼为所缘。」是也。但小乘及杂集论等,谓唯此九能上缘,馀贪瞋慢等,不能上缘,然成唯识论六曰:「有处,言贪瞋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总之此等亦得缘上地也。出于大毗婆沙论十八,瑜伽师地论六十二等。
九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过现未三世,各具三世,合成九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三世,合称为九世。
九世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界之中,除去佛界他之九界也。此九界皆为迷妄之境,故名为世间。(参见:十界)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间。
十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十法界之略。(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说有六凡。兹合世出世间,则为十界。然凡圣本来是一,但因迷悟不同,而差别于是迥殊。迷有轻重,悟亦有浅深,因是迷悟之中,亦复高下大异,此所以有十界之分也。
九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难)
九孔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之九处也。又名九入,九漏,九疮。见资持记中之二。涅槃经二十九曰:「男女等根九孔不净。」
九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之方便也。原出于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三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回向方便是也。作礼方便者,先归命于十方之三宝,恭敬礼拜之意。其颂有八句曰:「归命十方正等觉,三世一切具三身,归命一切大乘法,归命不退菩提众,归命诸明真实言,归命一切诸密印,以身口意清净业,殷勤无量恭敬礼。」出罪方便者,欲修万善,不灭罪业,则善业难生,故忏悔众罪。其颂有十句曰:「我由无明所积集,身口意业造众罪,贪欲恚痴覆心故,于佛正法贤圣僧,父母二师善知识,以及无量诸生所,无始生死流转中,具造极重无尽罪,亲对十方现在佛,悉皆忏悔不复作。」归命方便者,归依三宝之意。其颂有四句曰:「南无十方三世佛,三种常身正法藏,胜愿菩提大心众,我今皆悉正归依。」施身方便者,以三业为己有,恐烦恼因恶业得便,故献身于如来,如教而行。其颂有四句曰:「我净此身离诸垢,及与三世身口意,过于大海刹尘数,奉献一切诸如来。」发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献佛,则必应有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所作,故应发菩提心。其颂有六句曰:「净菩提心胜愿宝,我今起发济群生,生苦等集所缠绕,及与无知所害身,故摄归依令解脱,常当利益诸含识。」随喜方便者,菩萨乃至众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随意之意。其颂有六句曰:「十方无量世界中,诸正遍知大海众,种种善巧方便力,及诸佛子为众生,诸有所修福业等,我今一切尽随喜。」劝请方便者,众生之修善,即因佛之说法,故劝诸佛而请法雨。其颂有四句曰:「我今劝请诸如来,菩提大心救世者,唯愿普于十方界,恒以大云降法雨。」奉请法身方便者,佛之说法,在于利益。利益种类虽多,而以转在缠之苦身使證悟净妙法身为最。故奉请法身。其颂有四句曰:「愿令凡夫所住处,速舍众苦所集身,当得至于无垢处,安住清净法界身。」回向方便者,愿以上八善根,并十方三世之诸善万行,悉回向于法界,自他皆證得菩提也。其颂有四句曰:「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印契真言,今从略。又要略念诵经九种方便:一虔诚礼拜,二忏悔法,三归依法,四分身供养,五发胜菩提心,六随喜功德,七劝请德云,八请佛住世,九回向菩萨。其意亦同。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九方便一一配以檀波罗蜜菩萨。戒波罗蜜菩萨,忍辱波罗蜜菩萨,精进波罗蜜菩萨,禅波罗蜜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方便波罗蜜菩萨,愿波罗蜜菩萨,力波罗蜜菩萨。第十之智波罗蜜菩萨,通于随喜已下四方便,此十波罗蜜菩萨在胎藏界之虚空藏院。
九句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
九心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境而转,名为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为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见心);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等寻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贯彻识其善恶(等贯彻心);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安立心);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势用心生,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返缘心);既返缘已,遂归有分,任运缘境(有分心);名为九心,方成轮之义。其中,见心通于六识,馀唯意识。有分心通于死生,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无我爱,返缘无所,不生顾恋也。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则心可生。若无异境,则恒住有分,任运相续。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第二卷,谓五识于法无所了知者,先说见心也。复言见唯照瞩者,却结前心也。」彼文无九心轮之名。盖此名为起于慈恩者。摄大乘论上成唯识论三等,引其中之有分识,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为巳说阿赖耶识之證。又出于成唯识论述记第四本,宗镜录第四等。
九字
【佛学大辞典】
(修法)成自九字印明之咒术。又名六甲秘祝。即唱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之九字后,画四纵五横之直线于空中也。又有纵横法之称。此为禳灾害制胜利所修之一种咒法也。原行于道家或兵家之间。抱朴子内篇第四登陟篇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避,要道不烦,此之谓也。」往生论注卷下曰:行师对陈,但于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诵此九字,五兵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或谓此九字之九,为阳之满数,故以阳数伏阴气云。盖此法非佛教之所诠,及后世,以为兵法之秘传而传之,又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日本遂有承之者。其作法稍为复杂。手结金刚针印,口唱临。手结大金刚轮印,口唱兵。结外狮子印,而唱斗。结内狮子印而唱者。结外缚印唱皆。结内缚印唱陈。结智拳印唱列。结日轮印唱在。结实瓶印唱前。次结刀印,如次画四纵五横之形于空中。但线须各为直角,而其各线皆斜于同一方向,亦无妨。或谓九字咒与纵横法,实为两事,后人误合为一。军林宝鉴上速用篇说纵横法曰:「正立门内叩齿三十六通,以右手大拇指,先画四纵,后为五横讫。即咒曰:四纵五横,吾今出行。禹王卫道,蚩尤避兵。盗贼不起,虎狼不行,还归故乡。当我者死,背吾者亡。急急如律令。咒毕即行,慎勿反顾。」特佛徒亦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