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孟棐(字 仲良 号 九龙山樵 )
王绂(字 孟端、孟瑞 号 友石生、九龙山人 )
朱邦(字 正之 号 九龙山樵 别称 隐叟、酣齁道人 )
郝凤升(字 瑞卿 号 九龙 )
朱方乾(字 九龙 )
沈梧(字 旭庭 号 古华山农、九龙山樵 )
陈伯陶(字 象华 号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其它辞典(续上)
宁化九龙进士( 明威校尉、兴瑞将军、阳数潜灵王 )孟棐(字 仲良 号 九龙山樵 )
王绂(字 孟端、孟瑞 号 友石生、九龙山人 )
朱邦(字 正之 号 九龙山樵 别称 隐叟、酣齁道人 )
郝凤升(字 瑞卿 号 九龙 )
朱方乾(字 九龙 )
沈梧(字 旭庭 号 古华山农、九龙山樵 )
陈伯陶(字 象华 号 砺道人、九龙山人 永焘 )
人物简介
全唐诗续补遗
安济庙,在清流县南梦溪洞口,即九龙阳数潜灵王庙也。自唐有之,莫详创始封爵之由。庙前有滩险甚,往来之舟非祷于祠下不敢行。宋朝赐今额。嘉祐中,枢密直学士蔡公襄知泉州,有布衣上谒,自称宁化九龙进士。公与坐,莫测其为神。及送之庭除,忽不见,始异之。取刺而观,于中得诗五十六字,寻加访问。明年,递诗于庙,尸祝不虔,失其真迹。大观间,县尉张龟龄尝序其事。今林木森阴,观者必敬。诗云云。末题闽通文二年四月封明威校尉,永隆二年正月封兴瑞将军,九月封阳数潜灵王。
人物简介
梁溪诗钞
孟棐,字仲良,号九龙山樵,有先莹在惠麓因家焉,兄弟皆出仕,樵独隐泉石事亲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2—1416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孟端,号友石生,以隐居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自少志气高发,北游逾雁门。永乐中以荐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善书法,自谓书必如古人,庶可名业传后。尤工画山水竹石,妙绝一时。性高介绝俗,豪贵往见,每闭门不纳。有《王舍人诗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孟瑞,无锡人。洪武中就徵,坐累,戍朔州。永乐初,以善书荐供事文渊阁,拜中书舍人。有《友石山房槁》。明诗纪事·乙签·卷六
绂字孟端,无锡人。洪武中,徵至京师,寻坐累戍朔州。永乐初,以善书供事文渊阁,除中书舍人。有《友石山房稿》五卷。 (《四库总目》:绂博学工书画,所作山水竹石,风韵潇洒,妙绝一时。说者谓可继其乡倪瓒。其诗虽结体稍弱,而清雅有馀。盖其神思本清,故虽长篇短什,随意濡染,不尽计其工拙,而摆落尘氛,自然合度。 《俨山集》:国朝墨竹最擅名者全陵王孟端中书、娄江夏仲昭太常。娄江出于金陵,其后略变,然潇洒绝俗,中书为多;精神气力,太常亦自能到。 匏翁《家藏集》:画家惟墨竹颇寓书法,近时得其妙者,莫过于毗陵王孟端舍人。 《弇州山人四部稿》:孟端竹为国朝第一手,有石室层土、梅花道人遗意,而清标高格又似过之。余尝记其二事:其一,沐黔公行金帛求盂端画,谢绝之。后忽作一幅,遗其僚素厚黔公者,使致之曰:「姑以是塞公意,毋言我为公也」其二,月夜闻邻笛,乘兴画幅竹,访遗之。其人乃大贾,甚喜,具蛇绒、文绮各二。求孟端一配幅。孟端却其币,手裂画坏之。《湖山佳趣》一卷,初阅之以为黄鹤山樵也,清思扑人眉睫间,应接不暇,至题尾,知为九龙山人王孟端。孟端在永、宣间,声价不下黄鹤山樵。今来渐寂寂然,使有真鉴赏者,而知其胸中富丘壑也。吾东吴菰芦人,步武之外皆卷中境界。晚途复作吏,不觉自远,聊置此卷案头,于春明退朝之暇,时一展看,不令衿裾烟霞色尽也。卷初属陆太宰时,乞李文正篆额,吴文定题字,邵文庄作歌,其为名士所推如此。 李日华《恬致堂集》:孟端写竹,于倪徵君、柯博士两家斟酌多寡浓淡而为之。是以有倪之逸,无其疏野;有柯之雄,无其伉浪。 《六研斋二笔》:王孟端赠黄叔洪山水一帧,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天游之上,而与叔明并驾,平生所绝少者。耐轩层士王达一诗亦佳,诗曰:「万古山川一鉴开,层层曲曲见楼台。云随晓月峰前堕,鸥逐春溪树里来。两岸落花人荡桨,半汀残雨客衔杯。寰区何处有此地?物外四时无点埃。岂但右军多笔法,要知黄石是仙才。奔滩触浪非赭鲤,绝壁凝岚护翠苔。玉室金堂疑太华,紫芝瑶草忆蓬莱。相看六月不知暑,一榻清风真快哉!」 《无声诗史》:孟端自号九龙山人,又号友石生,志气高逸,工古诗歌,尤善山水石竹。每酒酣,对客著黄冠服,意气傲然,伸纸攘袂,挥笔洒洒,奇怪跌宕,不可名状。画已,徐吟五字诗,萧然有风人之致。 《因树屋书影》:王孟端诗画双美,近见其诗集百馀篇,声律不在高、杨、张、徐之亚。如「旧业暂归翻似客,异乡重到即为家」,「通仙要得悬壶术,遗世聊存荷锸风」,草色池塘看细雨,杏花帘幕动轻寒」,「鸟从万木阴中响,人在乱山深处行」,皆意新而调逸,不独笔墨工竹石而已。 田按:九龙山人画品超绝,诗亦别有风趣,稍录其矜练之作,如读一幅著色云林画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歙县人,字正之,号九龙山樵,亦称隐叟,又称酣齁道人。工画山水人物,草草用笔,墨汁淋漓,风格与郑颠仙、张路相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汀州卫人,字瑞卿。正德六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升右寺副。谏武宗南巡,廷杖,谪都察院照磨。世宗即位,升严州知府。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瑞卿,汀州卫人。正德辛未进士,官大理寺副有九龙山房集维基
郝凤升,字瑞卿,号九龙,福建汀州卫(今属长汀县)人,军籍。福建乡试第七十九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升任大理寺副。正德十四年(1519年),谏武宗赴榆林,入锦衣狱。不久,武宗又下诏南巡,凤升与大理寺正周叙等十六人联名上疏。武宗大怒,各令廷杖。凤升贬都察院照磨。次年回乡调养。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嗣位,郝凤升任浙江严州府知府,在职五月,奉命入京朝觐,舟至扬州瓜州渡,旧伤复发,折回长汀调理,不久卒,年五十四。葬于长汀西关外。
人物简介
维基
朱方乾 (?—1644年),字九龙,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赐特用进士出身。崇祯六年中举人,十五年赐进士,官长阳知县。崇祯十六年请详修筑城门于临江,一面甃以石,并建东南西三门, 城楼后山一面累土,为城覆以瓦。十七年,土官唐镇邦率蛮兵攻城,城陷殉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沈梧(1823—1887),一作沈吾。字旭庭,号古华山农,又号九龙山樵。清无锡人。工诗词,善书法,精丹青。咸丰间游幕京师。著有《蓉湖渔笛词》。收藏甚富,所作山水,有士大夫气,无刻画痕。撰有《石鼓文定本》、《汉武梁祠画象考证》。诗作散失良多,后人将其诗搜罗撰刻一册为《古华山馆劫余稿》。
人物简介
维基
陈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华,子砺,号九龙真逸,别署砺道人、九龙山人,晚更名永焘,广东东莞县(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乡人。 清末政治人物、学者。光绪十八年探花及第。官至江宁提学使,署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况,移居香港。陈伯陶之父陈铭圭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陈伯陶生于东莞县城家中。五岁启蒙,六岁时,其父故交、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陈伯陶拜陈澧为师,后来其经学词章受陈澧影响颇大。十岁,通晓五经。 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 光绪五年(1879年)中解元(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伯陶外派往云南、贵州、山东出任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伯陶携眷返回东莞安顿妥当后,随即赶赴西安追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辛丑条约》签订后,陈伯陶跟随光绪帝回京,并入值南书房任行走,充当皇帝的近身文学侍从。南书房行走虽无实务,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荣誉;事实上陈伯陶后来亦非常缅怀这段在皇帝身边的岁月。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外调江宁提学使,开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他曾经到日本考察教育发展,回国后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他创办了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前者是外语学校,后者是华侨学校,亦即暨南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四年,陈伯陶迁任江宁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际,光绪帝遽然去世。陈伯陶受此打击,复见政局日渐紧张,遂于宣统二年弃官回归东莞。宣统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同年,陈伯陶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武昌起义后,广东变天,革命军一度包围东莞陈宅,陈伯陶于是携眷逃往香港红磡暂避。未几宣统逊位,陈伯陶遂迁往九龙城,打算以此地为长居之所,并以秦朝东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种瓜自给的典故,署其小楼名为「瓜庐」,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陈伯陶来港后不剪辫,不易服,以前清遗老面目示人;又自号「九龙真逸」,决心以隐逸度其馀生。其间龙济光入主广东,曾力邀陈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设广东省志局为名,请其主持修志。陈伯陶始终不为所动,坚拒不就;反而应东莞同乡叶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龙设局纂修《东莞县志》。六年后志书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一百卅十馀万字,于时堪称巨著。《东莞县志》是陈伯陶的专业制作,颇得学界好评。他又著手编纂宋元以来广东遗民传记资料,写成《胜朝粤东遗民录》、《宋东莞遗民录》、《元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等书,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1922年溥仪大婚,陈伯陶携一万元巨款入京祝贺,以尽为臣之礼。陈伯陶去国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书房,感慨万分,不胜唏嘘。陈伯陶隐居的九龙城,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的栖身之所。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庙两处遗址;前者为纪念二帝而设,后者则来历不详。此段亡国史事不但惹起陈伯陶的遗民思绪,更引起其寻根探低的兴趣,最后考订侯王乃宋末杨淑妃亲弟杨亮节。未几港府计划收回宋王台遗址转售,事件为一众遗老上书陈情劝止;结果港府不但撤回计划,更容许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风波平息后,陈伯陶特此撰写《九龙宋王台新筑石垣记》以表庆贺。陈伯陶不时邀约遗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国之思。陈伯陶一生埋首经籍,著述甚丰。来港之前曾经参与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两传;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遗民传记之外,尚有《瓜庐文剩》、 《瓜庐诗剩》、《孝经说》、《袁督师遗稿》、《东江考》等多种。另外,陈伯陶亦不忘薪传后代,与一众遗老于学海书楼设坛讲学,光大孔门事业。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陈伯陶亲题对联志庆。其联云:「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对金文泰来港主政颇有赞许之意。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卒于香港九龙城寓所。溥仪闻讯后赐予谥号「文良」,为遗老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女婿乃淩鸿勋之侄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淩崇熙 (Samuel C.H.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