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九言
(1).九句格言。指 春秋 时 郑国 子大叔 告诫 赵简子 的九句话。《左传·定公四年》:“﹝ 郑 子大叔 卒。﹞ 晋 赵简子 为之临,甚哀,曰:‘ 黄父 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復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唐 杜牧 《归融册赠左仆射制》:“ 太叔 九言,服以行之,终身不倦。” 清 钱谦益 《父季兆原任工部司务赠中宪大夫》:“奉九言於 太叔 ,守以终身。”
(2).用以敬称别人的教诲。 宋 司马光 《谢张丈置酒赐侍》:“九言闻善教,一顾得虚声。”
(3).指一句九字的诗体。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鑣并驱。”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三言始於 晋 夏侯湛 ,九言起於 高贵乡公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二三。
(2).用以敬称别人的教诲。 宋 司马光 《谢张丈置酒赐侍》:“九言闻善教,一顾得虚声。”
(3).指一句九字的诗体。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鑣并驱。”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三言始於 晋 夏侯湛 ,九言起於 高贵乡公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二三。
九句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