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九十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4 【介绍】: 清满洲镶黄旗人,张佳氏。乾隆年间由健锐营前锋随阿桂攻金川,又随福康安攻石峰堡回民,累擢参将。嘉庆年间参与镇压白莲教军。官至广西提督。
九十六术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十六种之外道也。三论玄义曰:「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参见:网为泥洹。」见外道)
【佛学常见辞汇】
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五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之总数。(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单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但荼)
但荼
【佛学大辞典】
(杂名)Dan!d!a,又作单拿,译曰棒。演密钞八曰:「燄摩怛荼印者,怛字是但字书误,但荼棒也。」慧琳音义三十六曰:「单拿,梵语。唐云棓,亦云杖。」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之菩萨,说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种阿僧祇之庄严具,庄严十方佛刹云。」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䌽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记云:若国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谓于诸大乘经典,或律、或论,若读若诵,或恭敬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䌽而严饰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二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记云: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设斋供养比丘、比丘尼,或供养修禅定者,或供养诸说法者,或施坐卧等具供养僧众。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于第三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