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圣明乐(聖明樂)
乐曲名。 隋 时传自 高昌 ,至 唐开元 时又有新制。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圣明乐 宋 郭茂倩 题解:“《乐苑》曰:‘《圣明乐》, 开元 中太常乐工 马顺儿 造。又有《大圣明乐》,并商调曲也。’隋书·乐志曰:‘ 文帝 开皇 六年, 高昌 献《圣明乐》曲,帝令知音者於馆所听之,归而肄习,及客方献,先於前奏之,胡夷皆惊焉。’然则 隋 已有之矣。”
《漢語大詞典》:笙舞
古 骠国 乐曲名。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曲名十有二:﹞十二曰《涤烦》,亦曰《笙舞》, 驃 云《扈那》,谓时涤烦暋,以此适情也。” 骠 ,古国名,即今 缅甸 。
《漢語大詞典》:神弦歌
乐府《清商曲》的一部。 南朝 时祭祀民间杂神所用的乐曲。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神弦歌:“《古今乐録》曰:‘《神弦歌》十一曲:一曰《宿阿》,二曰《道君》,三曰《圣郎》,四曰《娇女》,五曰《白石郎》,六曰《青溪小姑》,七曰《湖就姑》,八曰《姑恩》,九曰《採菱童》,十曰《明下童》,十一曰《同生》。’”
《國語辭典》:手舞足蹈  拼音:shǒu wǔ zú dào
手、脚舞动跳跃。语本《孟子。离娄上》:「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形容非常高兴喜悦。《红楼梦》第四一回:「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文明小史》第一五回:「不禁手舞足蹈,乐得不可收拾。」也作「足蹈手舞」。
《漢語大詞典》:软舞曲(軟舞曲)
唐 代一种舞蹈的乐曲。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舞工:“软舞曲,有《凉州》《緑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
分類:舞蹈乐曲
《漢語大詞典》:康韶
古乐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帝出,黄门侍郎举麾於殿上,掌故应之,举於阶下,奏《康韶》之乐。”
《漢語大詞典》:九部乐(九部樂)
隋 及 唐 初宫廷的九部宴会乐曲。隋书·音乐志下:“ 隋 开皇 初,定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及 大业 中 煬帝 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疎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 唐 武德 初,去天竺、文康(即礼毕),增燕乐和扶南,仍为九部。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高宗 将会百官命妇于 宣政 殿,并设九部乐。”
《漢語大詞典》:九奏乐(九奏樂)
由九支乐曲组成的宫廷宴会音乐。明史·太祖本纪:“十五年春正月辛巳,宴羣臣於 谨身殿 ,始用九奏乐。”按,明史·乐志三云,“九奏乐”谓一奏炎精开运之曲,二奏皇风之曲,三奏眷皇明之曲,四奏天道传之曲,五奏振皇纲之曲,六奏金陵之曲,七奏长杨之曲,八奏芳醴之曲,九奏驾六龙之曲。
《國語辭典》:狂想曲  拼音:kuáng xiǎng qǔ
源于十九世纪的一种史诗性器乐曲。为英语rhapsody的意译。常采用民间音乐为素材,具有叙事性,富于民族特色。乐曲自由奔放,不拘形式。如李斯特(Franz Liszt)的《匈牙利狂想曲》。
《國語辭典》:间奏曲(間奏曲)  拼音:jiān zòu qǔ
1.戏剧、歌剧中简短的过场音乐或幕间曲。
2.形式自由独立,篇幅较短的乐曲。如德人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间奏曲。
《國語辭典》:进行曲(進行曲)  拼音:jìn xíng qǔ
泛指游行或军队进行时演奏的乐曲。为英语march的意译。通常节奏鲜明,多采用四拍子或二拍子。
《漢語大詞典》:警严曲(警嚴曲)
古代帝王车驾出行,止宿卫中所奏的乐曲。宋史·乐志十五:“初, 李照 等撰警严曲,请以《振容》为名,帝以其无义,故更曰《奉禋》。”参见“ 警场 ”、“ 警严 ”。
《漢語大詞典》:节奏感(節奏感)
(1).指乐曲的节奏性或对乐曲节奏的感觉能力。如:这舞曲节奏感很强烈;她的舞蹈优美而有节奏感。
(2).指人们对社会运动进程的感受。《中国青年》1984年第9期:“因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节奏感越来越增加了,轻音乐要表现时代的这一特征。”
《漢語大詞典》:鸾吟凤唱(鸞吟鳳唱)
鸾凤鸣叫相和。比喻优美的乐曲。 唐 白居易 《王子晋庙》诗:“鸞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漢語大詞典》:鸾歌凤吹(鸞歌鳳吹)
指笙箫等乐曲声。 唐 王勃 《临高台》诗:“瑶轩綺构何崔嵬,鸞歌凤吹清且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