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05,分514页显示  上一页  161  162  163  164  165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秋分之音
穷途之哭
求之不得
求全之毁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而代之
权宜之计
权宜之策
泉台之望
趋之如鹜
趋之若鹜
劬劳之恩
亲为之冠
衾枕之乐
窃簪之臣
《分类字锦》:秋分之音
说文钟秋分之音物种成也
分类:
《國語辭典》:穷途之哭(窮途之哭)  拼音:qióng tú zhī kū
本指因车行无路而悲伤。语本《晋书。卷四九。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征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后形容因身处困窘之境而悲伤不已。唐。王勃 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國語辭典》:求之不得  拼音:qiú zhī bù dé
追求之却无法得到。语出《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用以表示想求都求不到,却意外的得到。有极愿得到的含意。《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喜得男家愿退,许了一万个利市,求之不得。」《文明小史》第五四回:「这是卑职求之不得的,宪台如肯见委,将来无论什么事,无有不竭力的。」
《國語辭典》:求全之毁(求全之毀)  拼音:qiú quán zhī huǐ
语出《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谓有意求好,却招来毁谤。《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國語辭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拼音: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bù jié
资源丰富,取用不完。《歧路灯》第七五回:「况这些物件,在贫道乃是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何足介怀。」也作「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分類:不尽丰富
《國語辭典》:取而代之  拼音:qǔ ér dài zhī
取代他人的地位。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后泛指以其他事物取代原有的事物。元。俞德邻《佩书斋辑闻》卷一:「始皇南巡会稽,高帝时年二十有七,项籍才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國語辭典》:权宜之计(權宜之計)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漢語大詞典》:权宜之策(權宜之策)
见“ 权宜之计 ”。
《國語辭典》:权宜之计(權宜之計)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高级汉语词典》:泉台之望
指死者的希望
《漢語大詞典》:趋之如鹜(趨之如鶩)
见“ 趋之若鶩 ”。
《國語辭典》:趋之若鹜(趨之若鶩)  拼音:qū zhī ruò wù
鹜,鸭。趋之若鹜指像成群的鸭子般跑过去。形容前往趋附者极多。《孽海花》第二十七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國語辭典》:趋之若鹜(趨之若鶩)  拼音:qū zhī ruò wù
鹜,鸭。趋之若鹜指像成群的鸭子般跑过去。形容前往趋附者极多。《孽海花》第二十七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漢語大詞典》:劬劳之恩(劬勞之恩)
谓父母辛劳养育子女之恩。《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参见“ 劬劳 ”。
《國語辭典》:劬劳(劬勞)  拼音:qú láo
劳苦、辛勤。《诗经。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
分類:劳累劳苦
《分类字锦》:亲为之冠(亲为之冠)
南史范缜传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分类:
《國語辭典》:衾枕之乐(衾枕之樂)  拼音:qīn zhěn zhī lè
闺房之乐。指男女间的欢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也在那伺候,接至书房,极尽衾枕之乐。」
《國語辭典》:窃簪之臣(竊簪之臣)  拼音:qiè zān zhī chén
齐军入侵楚国时,楚国子发门下有善于偷窃者,连续三夜潜入齐军营地,依次将齐国将领的帷幕、枕头、发簪偷走而无人发觉。子发一一归还齐将,以警示对方楚国有能人,可暗取齐将首级。齐师大惊退兵,楚国因此而解危。见《淮南子。道应》。后比喻有小技可解一时危难的人。汉。王充《论衡。逢遇》:「窃簪之臣,亲于子反;鸡鸣之客,幸于孟尝。」
分類:一善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