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安身之地  拼音:ān shēn zhī dì
容身立足的地方。《三国演义》第四○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文明小史》第五七回:「诸位先生,我看此处断非安身之地,今日他虽回去,谅来未必甘心。」
分类:容身立足
《国语辞典》:尺寸之地  拼音:chǐ cùn zhī dì
形容极微小的地方。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漢語大詞典》:桂玉之地
指京师。 宋 戴埴 鼠璞·桂玉:“ 马存 字 长游 ,谓子游京师,薪如束桂,米如裹玉,世以桂玉之地为京师。”
分類:京师
《漢語大詞典》:函刃之地
比喻狭小的地方。 明 方孝孺 《题郑叔致字辞后》:“譬诸破竹焉,既得凾刃之地,一节之后将豁然矣。”
分類:狭小地方
《國語辭典》:不食之地  拼音:bù shí zhī dì
指不能开垦耕种或无法生产粮食的土地。《礼记。檀弓上》:「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战国策。秦策四》:「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
《國語辭典》:不毛之地  拼音:bù máo zhī dì
1.草木不生的地方。《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
2.秃头的谑称。
《國語辭典》:必争之地(必爭之地)  拼音:bì zhēng zhī dì
敌我双方于争战中,必要夺取的战略要地。《周书。卷三三。列传。王悦》:「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國語辭典》:弹丸之地(彈丸之地)  拼音:dàn wán zhī dì
比喻很小的地方。《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三国演义》第七六回:「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
《国语辞典》:贫无立锥之地(贫无立锥之地)  拼音:pín wú lì zhuī zhī dì
穷得连插锥子的地方都没有。形容非常贫穷。语本《吕氏春秋。离俗览。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文明小史》第四六回:「专在经济上著力,直要使中国四万万百姓,一个个都贫无立锥之地,然后服服贴贴的做他们的牛马,做他们的奴隶,这样是无形瓜分了。」
《国语辞典》:是非之地  拼音:shì fēi zhī dì
充满纠纷、扰攘的环境。如:「这是个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國語辭典》:首善之地  拼音:shǒu shàn zhī dì
首都或可以作为模范的地方。《金史。卷三五。礼志八》:「况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续资治通鉴。卷七九。宋哲宗元祐元年》:「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之所。」也作「首善之区」。
分類:最好首都
《國語辭典》:首善  拼音:shǒu shàn
模范。《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后世亦称国都所在地为「首善之区」。
《國語辭典》:立锥之地(立錐之地)  拼音:lì zhuī zhī dì
插锥子的地方。比喻极微小的地方。参见「置锥之地」条。《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富者田连仟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分類:立锥言地
《國語辭典》:立足之地  拼音:lì zú zhī dì
比喻为容身之处。《红楼梦》第三五回:「妹妹这话从那里说起来的!这样我连立足之地都没了。」《老残游记》第七回:「立刻便要传出号令,某人立足之地,不许打搅的。」也作「立足地」。
分類: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