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马来亚(马来亚)  拼音:mǎ lái yà
Malaya
地名。位于马来半岛南部,是马来西亚的主体。地处低纬度,全年皆夏,属赤道气候。居民以马来族为主,亦有华人、印度人。经济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
《国语辞典》:佩件儿(佩件儿)  拼音:pèi jiàn ér
附属在主体以外的小东西。如:「有些人有收藏小佩件儿的嗜好。」
《漢語大詞典》:高棉人
也称“柬埔寨人”。柬埔寨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约790万人(1985年)。讲高棉语。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
《漢語大詞典》:格鲁吉亚人
旧译“乔治亚人”。格鲁吉亚的主体民族。部分分布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和伊朗等国。约395万人(1985年)。讲格鲁吉亚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
《國語辭典》:胴体(胴體)  拼音:dòng tǐ
赤裸的身躯。如:「那画中的胴体勾勒得栩栩如生。」
《漢語大詞典》:芬兰人
芬兰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美国、瑞典、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约534万人(1985年)。讲芬兰语。多信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工业、农业和林业。
《漢語大詞典》:法律关系客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一定的对象。包括物、权利人和义务人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智力成果(如著作、发明)。
《漢語大詞典》:法兰西人
法国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美国、意大利等国。约4740万人(1985年)。讲法兰西语。大多信天主教,少数信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现代工业,少数从事农业。
《國語辭典》:红卫兵(紅衛兵)  拼音:hóng wèi bīng
红卫兵意指保卫毛主席的红色卫兵,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大学与中学生组成的青年团体。西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子纷纷自称红卫兵,他们身著绿军服、臂戴红袖章、手持红宝书(《毛语录》),进行全国性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摧残。据信红卫兵是毛泽东用以铲除异己的力量。
《漢語大詞典》:波兰人
波兰的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国、法国和独联体各国。约4270万人(1985年)。讲波兰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工业,部分从事农业。
《漢語大詞典》:波斯人
也称“伊朗人”。伊朗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美国和伊拉克等国。约2100万人(1985年)。讲波斯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部分从事石油和毛、棉纺织工业。
《國語辭典》:白俄罗斯人(白俄羅斯人)  拼音:bái é luó sī rén
俄罗斯民族的一支。主要是西元六至八世纪居住在白俄罗斯的东斯拉夫诸部落的后代。主要语言为斯拉夫语系的白俄罗斯语。信仰东正教。
《漢語大詞典》:巴干达人
也称“干达人”、“瓦干达人”。乌干达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坦桑尼亚等国。约281万人(1985年)。讲干达语。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部分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从事热带锄耕农业和畜牧业,也有的从事渔牧业。
《漢語大詞典》:爱尔兰人
自称“盖尔人”。爱尔兰的主体民族。其余分布在英国的北爱尔兰和美国等地。约760万人(1985年)。讲盖尔语,使用英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农牧业、旅游业,部分从事食品工业。
《漢語大詞典》:爱沙尼亚人
爱沙尼亚的主体民族。部分分布在高加索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另有少数分布在欧、美各国。约110万人(1985年)。讲爱沙尼亚语。多信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