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择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为之一。涅槃之无为法也。
【三藏法数】
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證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诸行有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佛在给孤独园说一切行之迁流乃至佛亦不免舍此身。
频婆娑罗王为佛最初檀越
【佛学大辞典】
(故事)涅槃经二十九说: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治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中略)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闻法已,欲界诸天发八万六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管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智度论三说:频婆娑罗王至伽耶祀舍中迎佛及除结发之千阿罗汉,佛于此中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服饮食卧具医乐。佛即受请。
声为教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教法,以声为体。小乘有部之正义也。俱舍论一曰:「诸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法华玄义八上举旧解之经体三种,其中第一曰:「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唯识述记本一论四种之出体,其中第三曰:「能说能听所有名等声上屈曲,故假从实体即是声,是即第三摄假随实。对法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起信论义记上出教体四门中第一之随相门有四句,其第二句曰:「或喻以音声为性,名句文等声上屈曲,假定无体故。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
声为佛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声演说法,因而济度众生也。天台维摩经疏二曰:「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罽腻吒王为千头鱼
【佛学大辞典】
(传说)王以多杀之罪虽闻马鸣说法,犹生大海中为千头鱼。剑轮回身,斫头。随斫随生,须臾不止。时有罗汉为维那,鸣犍稚,王闻其声,苦痛止息,因请罗汉,长打犍稚。见付法藏传五,行事钞上一,经律异相。
转凡为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转轮王为半偈剜身燃千灯
【佛学大辞典】
(传说)昔有转轮圣王为婆罗门剜身燃千灯,以供养之,闻半偈曰:夫生辄死,此灭为寂。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二十四。
识变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于识变而于心内现似六无为之相分也。(参见:识变)与
蕴不摄无为
【佛学大辞典】
(杂语)积集性者谓为蕴,然无为法非积集性,故不摄于蕴之中,因之而五蕴之中,虽含摄一切之有为法,独无无为法在其中也。俱舍论一曰:「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
观佛为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以观佛三昧为经宗。对于无量寿经之以念佛为宗而言。
郁头为女失五通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十七曰:「如郁陀罗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
郁头生非想天后为飞狸
【佛学大辞典】
(传说)彼欲得一旦所失之五通,于林间一心专至,当垂得时,有鸟在树上,以急鸣乱其意。舍树而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声,不得禅,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得定,生于非想天。寿八万劫终,下生而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见智度论十七,止观辅行四之二。
不动灭无为
【佛学常见辞汇】
生于色界第四禅天,灭苦乐二受粗动,所得的真如,名不动灭无为。
有为法
【佛学常见辞汇】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