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为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变易生死,胜鬘经谓之无为生死。以圣者为无为之人无为人所受之生死也。大乘义章八本曰:「圣人不起有漏业受分段报,名曰无为。无为圣人所有生死,名无为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圣人是无为的人,无为的人所受的生死,叫做无为生死。
无为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證之法身湛然寂静,离因缘之造作,故云无为。净土论注下曰:「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
【佛学常见辞汇】
即法性身,因法性身寂灭无为。
无为空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言醉生梦死同。遗教经曰:「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无为泥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泥洹为涅槃之变音,涅槃离一切之有为造作,故曰无为。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
无为能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法身,为无为而能为也。往生论注下曰:「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三空不空之痼。」
无为无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造作之念,无贪欲之心也。无量义经曰:「其心寂静,常在三昧,恬安憺泊,无为无欲。」
无为涅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为不生不灭,绝一切有为之相,故云无为,净土门谓极乐,即无为涅槃界也。法事赞曰:「极乐无为涅槃界。」
【佛学常见辞汇】
无为的涅槃境界。
为人悉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悉檀之一。具名各各为人悉檀。佛之说法,鉴众生之机根,各应其人而说之,以成就善根者。
【三藏法数】
谓佛欲说法,必先观众生机器之大小,宿种之浅深,然后称其机宜而为说之,令生正信,增长善根,故名为人悉檀。
为母说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之略名。
为利倒说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诫为利养惜法,可答不答:无前无后,谤三宝,倒说经律之文字者。法藏谓之惜法规利戒,太贤谓之贪财惜法戒,大小乘皆制之。或谓唯限于大乘。出菩萨戒义疏卷下。
为利诈师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轻戒之第四十一。诫内无可为人师之智德,外诈为智德,为利养名闻,贪求多数之弟子者。法藏谓之无德作师戒,太贤谓之恶求弟子戒,出家二众大小乘皆制之。出菩萨戒义疏卷下。
为恶人说戒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轻戒之一。诫为恶人说佛戒者。盖未受菩萨戒者或外道恶人及邪见人辈,未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与木头无异,故若为利养向是等恶人,说七佛之教诫,则所化无益,说者唯得罪也。法藏及太贤皆谓之非处说戒戒。以此等人皆为非处也。道俗七众大小二乘俱制之。出梵网经卷下,菩萨戒义疏卷下。
为物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实相身而言。(参见:二身)附录。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为实施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使归于真实,假施设权法也。法华玄义第一序有曰:「为莲故华者,譬为实施权。」是盖为解释法华经题目莲华二字三义中之一义,尔前与法华相对,于尔前四时说逗机益物之法者,皆是为使归于法华真实之妙圆,假设之方便权说,虽暂有用而终可废者。
为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为法与无为法也。离涅槃虚空等因缘之为作,是无为法,有色心等因缘为作之法,是有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