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所有,悉为苦毒
【三藏法数】
谓众生愚惑,不知五阴等法,是众苦之本,计想有乐。如来说法,为断此计,故曰一切所有,悉为苦毒。(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佛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
【三藏法数】
佛答言:汝问以何为师者,当知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梵语尸波罗,华言戒。)
无为法轮
【三藏法数】
谓修三德妙观,摧灭五住烦恼,而證涅槃无为之果,是为无为法轮。(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五住烦恼者,见惑为一住,思惑分三住,尘沙、无明惑合为一住,因此五者,住著三界,故名住也。)
五品十信为初依
【三藏法数】
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初依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十住为二依
【三藏法数】
十住亦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惑破理显,功用转深,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二依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十回向为三依
【三藏法数】
十行十回向,亦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无明渐尽,利祐转深,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三依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现前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十地等觉为四依
【三藏法数】
十地亦圆教位次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故名为等。胜前诸位,故称为觉,即最后心菩萨也。谓此菩萨,渐尽无明之源,将满圆极之果,胜用具足,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四依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见闻为增上缘
【三藏法数】
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闻法为增上缘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护法为增上缘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发心为增上缘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资身为道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若无饮食,则身疲力倦,命且不支,岂能进道。若得饮食资益于身,则心安体健,乃可进道。故须食也。
一千八十珠为上品
【三藏法数】
此珠为上品者,以其数多,若持此珠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极为上品。准校量数珠功德经云:此珠若以木槵为者,或掐一过,得福千倍;莲子为者,得福万倍;水晶为者,得福千亿倍;菩提子为者,得福无量也。
一百八珠为最胜
【三藏法数】
此珠为最胜者,以其数次于上品。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最胜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
五十四珠为中品
【三藏法数】
此珠为中品者,以其数又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中品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