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中三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人中牛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德号。佛如有大力之牛王也。涅槃经十八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
人中师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竺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独步诸国,世人号曰人中师子。见治禅经后序。又,称佛为人师子。见智度论八。
人中分陀利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德号。涅槃经十八曰:「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华。」分陀利华译为白莲华,又名念佛者之称。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三性对望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万有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面。配于空假实。故万有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三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南中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齐朝已后,江南诸师,立左之三教以判一代所说之法:一、渐教,谓自初转法轮至涅槃自小至大者。二、顿教,谓佛成道之初为诸菩萨说华严经者。三、不定教,如胜鬘经及金光明经非顿渐之所摄别明佛性常住者。见华严玄谈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顿教,二渐教,三不定教也。齐朝已后江南诸师立此三教,用以判释佛一代所说之法者也。顿教指华严经,渐教指阿含经至涅槃经等诱引之经,不定教谓不能配于顿渐二教之胜鬘经金光明经等。
千中无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杂修人之失也。杂修之人往生极乐者甚稀,千人中无有一人也。
上品中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品净土之第二。
下品中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上经曰:「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中略)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中略)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己心中所行法门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自己心中修得之法门,即自己心中实感实證之法门也。
井中捞月
【佛学大辞典】
(譬喻)僧祇律曰:「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间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俗语佛源】
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僧律》载:佛以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佛陀以此故事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以后用来比喻追求虚幻的事物,白费心机。《景德传灯录》卷七:「尸利云:『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又作「水中捞月」,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五钱银干什么事?况又去与媳妇商量,多分是水中捞月了!」亦作「水中捉月」。《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引《永嘉玄觉禅师證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常正)
天中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尊号。天为人之所尊,佛更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又天有五种,第五之第一义天,即佛也。佛为天之至极,故曰天中天。又为佛之小字。释氏要览中曰:「一日抱太子谒释迦增长大天神庙,庙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圣主天中天。」
五教章之中日两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此书传至日本者。以新罗之审祥,慈训法师皆入唐,亲谒贤首,禀华严奥旨,其后持至日本。是为和本五教章。此草案本也。其后日本求华严经未渡之章疏时,更自彼地得一本,为宋朝传来之本,故曰宋本,或曰唐本。是贤首再治之本也。然宋本亦多讹谬。宋之净源举其三失。
中著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安陀会之译,与内衣同。
不共中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共法中之共法。如人间之身体,人人各有一体,是不共也。然尚与众人共通而受用,是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