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中道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时教之一。说有空不偏中道之教也。是法相宗所立。
中道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三观之一。观中谛之理而断无明之惑也。四教仪曰:「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
【佛学常见辞汇】
观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观法,为天台三观之一。
中道妙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超绝假观与空观之真实中道观法也。
中道实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万有之实相,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之中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叫做中道实相。
中道应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别圆二教之义,以圆实中道为应化身之根本也。依藏通二教之意,则实谛为偏直空理,三界诸法本在理外,依惑业因缘而生,故断惑已,则三界诸法归于空已。故菩萨欲永受三界之生,而度众生者,或故留惑,或由惑之习气势力也。然别圆二教之意,谓十界诸法以中道之理为本,中道之理,为应缘而现者,故断烦恼,而中道之体愈圆明,十界诸法显现,随机感而起不思议之应用。是曰中道之应本。
中道即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止观辅行一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法界诸法,迄至一色一香无非为中道。故换言之,中道即法界也。而此中道法界为所缘之妙境,若就能缘之妙智言之,则为止观,盖系缘于法界,而广缘事理之诸法,是止即妙观,念与法界为一而泯亡事理之法相,是观即妙止也。此妙境妙智,一体不二,故谓之法界即止观。
中道第一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无过于中道,故曰第一义。
中道第一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观中,中观之德名。空假二谛,双照而离有无二边之观法也。破障中道之根本无明者。止观三曰:「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观,此名出璎珞经。」
色香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止观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悉为中道实相之谓也。
言诠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中道之理,原离言说,然欲说之,必用言语。言语所显之中道,谓之言诠中道,与离言中道相区别。
【佛学常见辞汇】
中道之理,本离言说,但为了要说,就非用言语不可,这种言语所显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与离言说的中道不同。
唯识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一切万有,唯识所变,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遍计所执者,以情有故为非空,以理无故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为空,以似有故为有,圆成实性者,以真空故为非有,以妙有故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论,非有非空之二义并存,是称一法中道。今三性对望而论,现于虚妄认识上之一切万法(即遍计所执之法)悉为虚妄之影像,而非实有之法,情有理无也。然自实之种子变现之依他起诸法,假令非常住实在而不可谓为无,如幻假有也。圆成实性之真如,真空妙有,其体空寂,真实圆满之实在也。一切诸法皆具此三性,故空有不可不断,是非有非空之中道也。此为三性对望之中道。
唯识中道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又云唯识宗。同于法相宗。
中道义
【佛学常见辞汇】
中道的胜义,即离互相对立的二边,连中亦不要,绝诸对待的胜义。
中道第一义谛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缘起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即是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亦名无所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