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门两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入正理论一部所明也。八门者何?一曰能立,因喻满足,圆成宗义,生他之正智者也。二曰能破,检出他过失之量,我能斥其非(名之曰显过破),或立量而破之(名之曰立量破)者也。三曰似能立,宗因喻之三支互有缺,或三支完全,而所陈有过(三十三过是也),堕于自负者也。四曰似能破,他量圆满,妄为弹诘,或立量而破之者也。五曰现量,例如眼识之于色,耳识之于声,定心之于诸境,能缘之心符于境之自体者也。六曰比量,例如见烟而知火,以极成之因喻而比知未许之宗义者也。七曰似现量,如目见玄黄,谓为见瓶,能缘之心妄为计度,与境之自相不符者也。八曰似比量,妄兴因喻,过成邪宗者也。此八门中,能立能破,皆有立者自发言,开悟他敌者及證义者之益。似能立,似能破,虽不使他敌者开悟,而有使證义者生解之益,故皆以之为悟他之益。其次真似之现量比量,均为发言立量,就立者之自智而分别者,智能自悟而不能悟他。故以之为自悟之益。然则前四门,为关于言语之上者,后四门为关于自智之上者。则当先自悟而后悟他。盖以不自證,即不能使他悟也。然因明之法。原在利他。故悟他为先而自悟在后。因明入正理论开益颂曰:「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
十久两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劫之弥陀与久远之弥陀皆为实身,所谓相即之妙法身也。
三两
【佛学大辞典】
(本生)释迦如来自说往因,我往昔日日割身肉三两,卖于病家,得金钱五枚,奉于古之释迦佛,因而闻涅槃经。见涅槃经二十二。
五教章之中日两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此书传至日本者。以新罗之审祥,慈训法师皆入唐,亲谒贤首,禀华严奥旨,其后持至日本。是为和本五教章。此草案本也。其后日本求华严经未渡之章疏时,更自彼地得一本,为宋朝传来之本,故曰宋本,或曰唐本。是贤首再治之本也。然宋本亦多讹谬。宋之净源举其三失。
不两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善之一。两舌者,向两边说是非而使相斗诤也。
【三藏法数】
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四明两重能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明尊者所立两重之能所也。(参见:观不思议经)
玉泉玉花两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玉泉谓天台宗,玉花谓法相宗。出新译之经论于支那传法相宗者,玄奘师也。故就其所居谓之玉花。
世雄两足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尊号。佛为世间第一之雄者,故曰世雄。在具两足之有情中最为尊贵,故曰两足尊。二种之尊号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瞻仰两足尊。」又曰:「诸佛两足尊。」
目机铢两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见而分铢两之微,言人之机敏也。碧岩第一则垂示曰:「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方语曰:「一见即知轻重。」
半斤八两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轻重相等也。五灯会元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又曰:「一个重半斤,一个重八两。」
新旧两伊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书之伊字,有新旧两样。旧伊者三点不连续,新伊者以细书而连续之,如此方草书之下字「」,是章安之说。师之涅槃经疏六曰:「言伊字者,外国有新旧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烈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绩。不横不同烈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土草下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旧伊可譬昔教三德。(中略)新伊字者,可譬今教三德。」增晖记七曰:「」(旧字)「」(新伊)。
两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掉弄是非也。易林云:一簧两舌,妄言谋诀。佛教亦以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口业。见四十二章经。新译曰离间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业之一,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三藏法数】
谓搆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三藏法数】
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两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句分别中之第四句也。如就有无而分别四句,言非有亦非无也。(参见:两是)
两向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一文中间通于上下之句而成义也。又曰义兼两向。法华文句记会本十一曰:「等者两向释也。」
两序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又曰两班。朝廷之制有文武两班,禅林拟之于住持之下设东西两班。长于学德者归西序,谓之头首。通于世法者归东序,谓之知事。东序以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直岁为次第。西序以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为次第。由于宗派而略有不同。敕修清规有两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