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8,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两忘
两路
两河
两处
两汉
两间
两眼
两耳
两端
两袖
两省
五两
两翁
两头
两府
《漢語大詞典》:两忘(兩忘)
(1).两者一起忘记。庄子·大宗师:“与其誉 尧 而非 桀 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唐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 元 倪瓒 《听袁员外弹琴》诗:“两忘絃与手,流泉松吹声。”
(2).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梁武帝 《连珠》:“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揆拙迷三雀,劳生昧两忘。”
《骈字类编》:两路(两路)
宋史真宗纪景德二年春正月癸丑罢诸路行营合镇定两路都部署为一
又选举志累朝以广南远利入不足以资正官故使举人两与荐选者试刑法于漕司以合格者注摄两路谓之待次摄官
又河渠志宜专护上约及二股堤岸若今岁东流止添二分则此去河势自东近者二三年远者四五年候及八分以上河流冲刷已阔沧德堤埽已固自然北流日减可以闭塞两路俱无害矣 元史世祖纪诏平阳京兆两路宣抚司佥兵七千人于延安等处守隘以万户郑鼎实喇蒙古岱领之贫不能应役者官为资给
又齐书袁彖等传论刑开二门法有两路
分类:两路
《漢語大詞典》:两河(兩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吕氏春秋·有始:“ 两河 之间为 冀州 , 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骈字类编》:两处(两处)
唐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唐 曹邺 旅次岳阳寄京中亲故 君山南面浪连天,一客愁心两处悬。
唐 皮日休 杂体诗 胥口即事六言二首 其一 鸳鸯一处两处,舴艋三家五家。
元 宋无 答王子长 孤灯风雨夜,两处别离人。
分类:两处
《國語辭典》:两汉(兩漢)  拼音:liǎng hàn
史学上对中国西汉和东汉的合称(西元前206~西元220)。
《漢語大詞典》:两间(兩間)
谓天地之间。指人间。 唐 韩愈 《原人》:“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间者谓之人。”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愿彊於为善,益新厥德,使信於诸夏,闻於夷狄者,无曲可议,则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 金 陈赓 《宣宗挽词》:“俭德高千古,鸿勋际两间。” 明 邵璨 《香囊记·潜回》:“那时节立朝纲当辩姦,我这里正气漫漫塞两间。” 鲁迅 《集外集·题〈徬徨〉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
分類:天地人间
《国语辞典》:两眼(两眼)  拼音:liǎng yǎn
一双眼睛。如:「瞧见屋里被小偷翻得凌乱不堪,气得他两眼直冒金星。」《红楼梦》第六二回:「两眼只瞅著棋枰,一只手却伸在盒内,只管抓弄棋子作想。」
《骈字类编》:两耳(两耳)
汉 王褒 九怀 其九 株昭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
唐 杜甫 天育骠骑歌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燄双瞳方。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唐 贾岛 早蝉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分类:两耳
《國語辭典》:两端(兩端)  拼音:liǎng duān
1.事情的始终、本末。《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犹豫不定的态度。《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3.两个极端,即过与不及。《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骈字类编》:两袖(两袖)
宋 苏轼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 其二 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宋 范成大 宴坐庵四首 其一 衲被蒙头笼两袖,藜床无地著功名。
元 袁桷 安山晓泊 两袖飞仙舞玉龙,晓来朝岳日华东。
元 袁士元 送信孚中住龙翔集庆寺 上人昔年住东海,两袖天香云霭霭。
元 叶颙 晚步 两袖天风明月上,杖头挑得树阴归。
《漢語大詞典》:两省(兩省)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 唐 代最高国务机构。新唐书·权德舆传:“始, 德舆 知制誥,而 徐岱 给事中, 高郢 为舍人。居数岁, 岱 卒, 郢 知礼部, 德舆 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 唐 王建 《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诗:“两省郎官开道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九月,中书舍人 竇儼 上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 胡三省 注:“两省,谓中书、门下省也。”
《漢語大詞典》:五两(五兩)
(1).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
(2).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
(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
(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
(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 许慎 《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贺铸 《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
《骈字类编》:两翁(两翁)
宋 王安石 奉寄子思以代别 南北蹉跎成两翁,悲欢邂逅笑言同。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得谢归姑苏 除此两翁相见外,不知三径为谁开。
宋 苏轼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其二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國語辭典》:两头(兩頭)  拼音:liǎng tóu
左右两边、前后两端。《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飞,出虏不意,虏众散乱。」《三国演义》第三一回:「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
《漢語大詞典》:两府(兩府)
指行使宰辅权的两个重臣及其所在的机构。如 汉 代的丞相和御史, 宋 代的中书省和枢密院等。汉书·翟方进传:“故事,司隶校尉在司直下,初除,謁两府。” 颜师古 注:“丞相及御史也。” 唐 韩愈 《送张侍郎》诗:“司徒东镇驰书謁,丞相西来走马迎,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盖枢密使 唐 制以内臣为之,故常与内诸司使、副为伍。自 后唐 庄宗 用 郭崇韜 ,与宰相分秉朝政,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自此之后,其权渐盛,至今朝遂号为两府。事权进用,禄赐礼遇,与宰相均。”《续通志·贰臣传一》:“盖自 唐 迄 明 之初,身都两府而不能扶危定倾,庙鼎已移,台鉉再辱,则有 李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