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8,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山河两戒
蛇两首
身世两聱牙
太公两齿
五两
一双两好
朱两轓
词典
两岸
两三
两鬓
两地
三两
两月
两朝
两宫
典故
山河两戒


《新唐书》卷三十一〈天文志一〉~87~
初,贞观中,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始以唐之州县配焉。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厎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典故
叔敖瘗
 
叔敖阴德
 
蛇两首

相关人物
孙叔敖


汉·贾谊《新书》卷六《春秋》
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例句

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 元稹 巴蛇三首

柳下直道,叔敖阴德。 李瀚 蒙求

江氛岭祲昏若凝,一蛇两头见未曾。 韩愈 永贞行

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典故
身世两聱牙


《昭明文选》卷二十一〈诗乙·咏史·咏史〉~02~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明星晨未稀,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君平独寂漠,身世两相弃。唐·李善注:「言身弃世而不仕,世弃身而不任。」
典故
太公两齿

相关人物
吕尚(姜太公)


《荀子·君道篇》~28~
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以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邪?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邪?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齳然而齿堕矣。

例句

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 韩愈 赠刘师服

典故

《昭明文选》卷十二〈赋己·江海·江赋〉~569~
若乃宇宙澄寂,八风不翔。舟子于是搦棹,涉人于是𣏾榜。漂飞云,运艅艎。舳舻相属,万里连樯。溯洄沿流,或渔或商。赴交益,投幽浪。竭南极,穷东荒。尔乃●雰祲于清旭,觇五两之动静。长风●以增扇,广莫●而气整。徐而不●,疾而不猛。鼓帆迅越,●涨截泂。淩波纵柂,电往杳溟。如晨霞孤征,眇若云翼绝岭。倏忽数百,千里俄顷。飞廉无以睎其踪,渠黄不能企其景。唐·李善注引《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又引许慎《淮南子·注》:「綄,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
典故
一床双美
 
一双两好


《清波杂志》卷八〈高山仰止〉~347~
宋曾慥高斋漫录云:「毗陵有成郎中,宣和中为省官,貌不扬而多髭。再娶之夕,岳母陋之,曰:『我女如菩萨,乃嫁一麻胡!』命成作诗。成乃操笔大书云:『一床两好世间无,好女如何得好夫。高捲朱帘明点烛,试教菩萨看麻胡!』其女亦能安分随缘,和鸣偕老,儿女成行,各以寿终。」
典故
朱两轓


《汉书》卷五〈景帝纪〉~49~
五月,诏曰:「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闾里,与民亡异。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车骑从者不称其官衣服,下吏出入闾巷亡吏体者,二千石上其官属,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先是吏多军功,车服尚轻,故为设禁。又惟酷吏奉宪失中,乃诏有司减笞法,定箠令。语在刑法志。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轓音反,小车两屏也。」师古曰:「据许慎、李登说,轓,车之蔽也。左氏传云『以藩载栾盈』,即是有鄣蔽之车也。言车耳反出,非矣。轓音甫元反。音方远反。」
《國語辭典》:两岸(兩岸)  拼音:liǎng àn
1.河海的两边陆地。唐。李白 早发白帝城诗:「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特指位居台湾海峡两边的大陆与台湾两地区。
《漢語大詞典》:两三(兩三)
几个。表示少量。《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唐 皎然 《舟行怀阎士和》诗:“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见归云两三片。” 元 萨都剌 《秋词》:“清夜空车出 建章 ,紫衣小队两三行。” 老舍 《骆驼祥子》一:“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骈字类编》:两鬓(两鬓)
魏晋 陶潜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南北朝 庾信 尘镜诗 何须照两鬓,终是一秋蓬。
唐 白居易 晚春酤酒 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
宋 杨万里 晓寒二首 其二 春光唤入百花丛,寒力平欺两鬓蓬。
宋 戴表元 丁丑岁初归鄞城 城郭三年别,风霜两鬓新。
元 刘秉忠 东胜道中 两鬓黄尘秋色里,又投东胜过黄河。
分类:两鬓
《漢語大詞典》:两地(兩地)
(1).两处;两个地方。 南朝 梁 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唐 元稹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 ,两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説不起。” 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如: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
(2).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云自有三年信,明月长为两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两地,愁愤而薨,人以为此诗之讖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國語辭典》:三两(三兩)  拼音:sān liǎng
二三。唐。岑参 山房春事诗二首之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宋。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分類:约数少量
《骈字类编》:两月(两月)
唐 张籍 送从弟删东归 云水东南两月程,贪归庆节马蹄轻。
唐 罗隐 送陆郎中赴阙 幕下留连两月强,炉边侍史旧焚香。
《漢語大詞典》:两朝(兩朝)
(1).指前后两个君主统治的两代王朝。《南齐书·王俭传》:“臣逢其时,而叨其位,常总端右,亟管銓衡。事涉两朝,岁绵一纪。” 唐 杜甫 《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旧唐书·韩弘传:“及 齐 、 蔡 贼平,势屈入覲,两朝宠待加等, 弘 竟以名位始终,人臣之幸也。”
(2).指两个国家。宋史·宇文昌龄传:“送 辽 使至 雄州 ,当宴,从者不待揖而坐, 昌龄 誚其使曰:‘两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后坐,此礼渠可闕邪?’”
《漢語大詞典》:两宫(兩宫)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因其各居一宫,故称两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两宫,太后、 景帝 也。”汉书·张延寿传:“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许嘉 女,上为 放 供张……两宫使者,冠盖不絶。”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两宫何处,塞垣祗隔 长江 ,唾壶空击悲歌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比 穆宗 登极, 肃 益跋扈难制。两宫震怒,臚列逆跡,付廷议,罪在不赦。”
(2).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内賛两宫,外宰黎蒸。”《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入朝九载,歷官有六。身登三阁,官成两宫。” 李善 注:“两宫,东宫及上臺也。”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濯缨登朝,冠冕当世。陞降两宫,实惟时宝。”
《漢語大詞典》:五两(五兩)
(1).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
(2).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
(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
(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
(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 许慎 《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贺铸 《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