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念观两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观无量寿经之经宗有观佛为宗与念佛为宗之两宗也。念佛为宗者,观无量寿经之显义,释迦教之经宗也。观佛为宗者,观无量寿经之隐义,弥陀教之经宗也。此为善导之玄义分所说。
律宗两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一疏家,法砺之旧疏也。二钞家,南山之行事钞也。
冥显两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冥界与显界也。冥界者死后之世界,显界者娑婆世界也。
酒两
【佛学大辞典】
(杂语)酒味也。行事钞下二曰:「变成苦酒者不得饮,以酒两已成故。」同资持记曰:「两即味也,北人呼酒味为两。」
两部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之曼荼罗与胎藏界之曼荼罗也。凡密教之法门,以分金胎之两部故自建立二样之曼荼罗也。而此两部虽各自独立为得成佛悉地之法门,然密教为由全体上融会二者故配之于理智因果等以会两部为一双之法门。胎藏界为属众生本具理性之法门,配于理,配于因。金刚界为属诸佛始成果相之法门,配于智,配于果。而安置之,则胎曼在东,金曼在西,以东为物之发生之始,西有物之终归之义,自相应于因果之理故也。是为一应之说明。
【佛学次第统编】
凡密教之法门,以分金胎之两部,故自建立二样之曼荼罗也。而此两部,虽各自独立,为得成佛悉地之法门。然密教为由全体上融会二者,故配之于理智因果等,以会两部为一双之法门。胎藏界为属众生本具理性之法门,配于理,配于因。金刚界为属诸佛始成果相之法门,配于智,配于果而安置之,则胎曼在东,金曼在西。以东为物之发生之始,西为物之终归之义,自相应于因果之理故也。是为一应之说明。又以胎由理门成,金由智门成,而说其显密者一金为显,以智显故;胎为密,以理密故;二胎为显,以色显故;金为密,以心隐故。
一、胎曼荼罗 胎藏界直言本经大日经,虽说诸种之曼荼罗,而根本之都会檀曼荼罗,由十三大院而成。以大日为中心,辏合一切之佛菩萨诸天诸神者,但现图曼荼罗,则省四大护院之一,而为十二大院。
二、金曼荼罗 依金刚界密教本经金刚顶经之所说,则有六种、十种等之曼荼罗,现图曼荼罗中,辏合九种,称曰九会曼荼罗。
贫女施两钱成后
【佛学大辞典】
(传说)杂宝藏经五曰:「有贫女见长者于耆阇崛山中供养众僧,生随喜念,曾于粪中拾得两钱供养僧众,尔时上座维那代咒愿,且留半分食与彼女,女得食大喜,还眠卧树下,时国王夫人亡,王令国内占相福德之女,占师将此女到宫,王喜,立为夫人。于是王夫人欲报前恩,车载饮食珍宝至彼山,供养僧众。上座不起,使维那咒愿,诸年少比丘疑之。上座言:我佛法中不贵珍宝,唯贵善心,夫人先施两钱时,善心极胜,后施珍宝,吾我贡高,以是我不与咒愿。」
通两肩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云通肩,又云通披。著袈裟对于偏袒右肩而通两肩著之也。偏袒右肩者,恭敬之相,通肩者,福田之相。故比丘出而乞食必作通肩之仪。
无上两足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尊号。两足谓如人类有两脚者,以佛于两脚众生中无上尊胜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
义兼两向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文上下异义也。
新旧两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典之译语有两样:一曰旧译,一曰新译。以唐玄奘三藏为界。玄奘以前者为旧译,玄奘以后者为新译。玄奘者新译之翘楚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新译与旧译。在唐玄奘三藏以前者是旧译,在玄奘以后者是新译。
两界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胎两曼之种子也。秘藏记钞一曰:「胎藏界以真言初字为种子,胎藏因曼荼罗故以初因为法体意也。金刚界以真言终字为种子,金刚果曼荼罗故以后果为法体意也。」
莲华淫女抉两眼授与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传说)毗奈耶杂事三十二曰:「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于此城中有一淫女,名莲华色。衒色为业,以自活命。时有婆罗门来告言:少女好不?我可与汝行欢爱事。报曰:汝有钱不?答言:我无。女曰:可去觅钱后来相见。答言:我觅。便往南方随处经纪,得五百金钱来女处。时莲华色由依尊者目连善知识故,因即出家近圆,得阿罗汉果。(中略)莲华色遂往闇林,于闲静处,宴坐入定,受解脱乐。时婆罗门持五百金钱至舍城,问诸人曰:莲华色女今何处去?答言:彼已于释子法中而为出家向室罗伐。(中略)彼便往就报言:少女先有诚言,今持钱至,汝可与我共为欢乐?报言:婆罗门,我已弃舍罪恶之业,汝今宜去。报言:少女汝虽舍我,我不舍汝,宜可起,来必不相放。报言:汝于我身何处支体偏生爱乐?答曰:我爱汝眼。即以神力抉其两眼而授与之。时婆罗门便作此念:此秃沙门女能作如是妖术之法,拳打尼头,弃之出去。」
迦叶衣十万两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二十六曰:「佛初成道时,知迦叶衣应佛所著,迦叶衣价直十万两金。次后耆域上佛染摩根羯簸衣,价亦直十万两金。佛敕阿难:持此衣去,割裁作僧伽梨。作已,佛受著。」
一刀两断
【俗语佛源】
语本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后亦作「一刀两断」。多比喻干脆利落。如《歧路灯》第七一回:「一个男人家,心里想做事,便一刀两断做出来。」也比喻坚决断绝关系。如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娘娘说江世荣还欠她几万块钱,要是他不赶快归还,到那天,她就什么也说了出来,同他一刀两断,再不替他胡说八道了。」(李明权)
二种两舌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名两舌。
〔一、得弊恶眷属〕,得弊恶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今生得弊恶眷属也。
〔二、得不和眷属〕,得不和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