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鲁国人,字获德,号白云。师从鬼谷子,习养生术。隐而不仕。
东野稷 朝代:战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人。以善御称于时。见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善。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寻其马果败而返。公问故,阖对以“马力竭,犹使之驰,故败”。
东野质 朝代:战国末至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秦人,字中美。本鲁之公族。战国末,楚灭鲁,鲁公族五百余门,悉被楚考烈王屠戮残伤,惟质负子携谱,窜于东吴。至秦始皇三十六年乃还鲁。
东野环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鲁人,字廷器。有文武材,从刘邦起兵。及入关,数以计献,刘邦不听,托疾而还。刘邦曾以金帛累召攻楚,称疾不起。后刘邦过鲁,亲至其宅。及即位,赠都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4 【介绍】: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少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后调溧阳尉。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后馀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岛”,又以诗风瘦硬,有“郊寒岛瘦”之说。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814 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少隐嵩山,称处士。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曾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奏,迁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友人张籍等私谥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有近人夏敬观《孟郊年谱》、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后者较完备。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见《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醉会中赠郑方回》等),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可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隐而仕,诗亦要求有为而作,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證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见苏轼《祭柳子玉文》)。“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韩愈称之为“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荐士》)诗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东野诗集》,载有宋人国材、刘辰翁评语。今人华忱之点校之《孟东野诗集》较完备。注本有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韩泉欣《孟郊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5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十六年,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友人张籍等私谥为贞矅先生。郊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与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进士。调溧阳尉。郑馀庆镇兴元。奏为参谋。卒年六十四。张籍谥之曰贞曜先生。

作品评论

韩愈《送孟东野序》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汉氏矣。
因话录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文公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诗人主客图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退之为友。
新唐书本传
郊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
中山诗话
孟东野诗,李习之所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不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今此传郊集五卷,诗百篇。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东野与退之联句诗,宏壮博辩,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
《王直方诗话》
李希声语余曰:孟郊诗正如晁错为人,不为不佳,所伤者峻直耳。
临汉隐居诗话
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
《童蒙诗训》
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诗话》
孟郊诗最淡且古,坡谓“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论数子,乃以张籍学古淡,东野为天葩吐奇芬,岂勉所长而讳所短,抑亦东野古淡自足,不待学耶?
彦周诗话
东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此语具眼。
岁寒堂诗话
退之于籍、湜辈,皆儿子畜之,独于东野极口推重,虽退之谦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贾岛而鄙其寒苦,盖未之察也。郊之诗,寒苦则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词意精确,其才亦岂可易得!
唐诗纪事
李翱荐郊于张建封云:“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也,岂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诗评》
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邪?诗道木正大,孟效自为之限阻耳。
后村诗话
孟生纯是苦语,略无一点温厚之意,安得不穷?此退之所以欲和其声欤!
后村诗话
孟诗亦有平淡闲雅者,但不多耳。
诗林广记
朱文公云:孟郊吃饱了饭,思量到人不到处。
滹南诗话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
唐诗镜
孟郊语好创造,然多生强,不成章趣。人谓郊寒岛瘦,余谓郊拙岛苦。
唐诗归
钟云: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其云郊寒者,高则寒,深则寒也。忽作贫寒一例看。谭云:诗家变化,自盛唐诸家而妙已极,后来人又欲别寻出路,白不能无东野、长吉一派。
《唐诗类苑序》
东野苦心,其诗枯瘠。
唐音癸签
韩公甚重郊诗,评者亦尽以为韩不及郊。独苏长公有诗论郊云:“未足当韩豪。”后元遗山诗亦云:“东野悲呜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卧元龙百尺楼。”详二公之指,盖亦论其大局欤!不可不知。
《诗源辨体》
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见为诗,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为变也。
《诗源辨体》
东野诗诸体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专工在此,然其用力处皆可寻摘,大要如连环贯珠,此其所长耳。
《诗源辨体》
古人自许不谬。东野诗云:“诗骨耸东野,诗涛浦退之。”以涛归韩,以骨自许,不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东野实不足于涛。如东野《峡哀》十首,语亦奇险,然无退之之才,故终不足于涛。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中唐诸君子各有矫时易俗之志,因其质之所近,而以一体自见焉。东野之气悲,气悲则非激越吞吐之间,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为最近也,
说诗晬语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气不无斫削耳。以郊、岛并称,铢两未敌也。元遗山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搂。”扬韩抑孟,毋乃太过?
《唐诗别裁》
东坡目为“郊寒岛瘦”,岛瘦固然,郊之寒过求高深,邻于刻削,其实从真性情流出,未可与岛并论也。
剑溪说诗
孟郊诗笔力高古,从古歌谣、汉乐府中来,而苦涩其性也,胜元、白在此,不及韦、柳亦在此。
剑溪说诗
郊诗类幽愤之词,读之令人气塞。
《四库全书总目》
郊诗托兴深微,而结体古奥,唐人自韩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汇评》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着。苦语是东野所长。
石洲诗话
谏果虽苦,味美于回。孟东野诗则苦涩而无回味,正是不鸣其善鸣者。不知韩何以独称之?且至谓“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亦太不相类,此真不可解也。苏诗云:“那能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乃定评不可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孟东野蜇吻涩齿,然自是盘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诗话
孟东野诗,篇篇皆似古乐府,不仅《游子吟》、《送韩愈从军》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魏晋后即无此等言语。
昭昧詹言
姜坞先生曰:笔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诗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东野出于鲍明远,以《园中秋散》等篇观之可见。但东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气促节短,苦多而甘少耳。
养一斋诗话
每读东野诗,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短松鹤不巢,高石云始栖。君今潇湘去,意与云鹤齐”。“江与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诸句,顿觉心境空阔,万缘退听,岂可以寒俭目之!……其《送别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词意圆到,岂专于愁苦者哉!
《艺概•诗概》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艺概•诗概》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湘绮楼论唐诗》
东野用思艰涩,同于昌谷,时有嘲讽;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岘佣说诗》
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譬之偪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东坡比之“空螯”,遗山呼为“诗囚”,毋乃太过!
《岘佣说诗》
孟郊、贾岛并称,谓之“郊寒岛瘦”。然贾万不及孟,孟坚贾脆,孟探贾浅故也。
《东目馆诗见》
东野五言能兼汉魏六朝体,真苦吟而成,其刿目鉥心,致退之叹为咸池音者,须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鲸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东目馆诗见》
许彦周曰:东野可爱不可学,亦非仅言其凄戾。余谓高妙简古,直是难学,惟遗物而立于独者近之。
《东目馆诗见》
东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语。乌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诗法萃编》
阆仙、东野并擅天才,东野才力尤大,同时惟昌黎伯与相敌,观集中联句诗可见,两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而东野古诗神旺兴来,天骨开张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风汉京。
三唐诗品
(孟郊)与韩退之、李长吉同源,而镌容露骨,故与阆仙有寒瘦之讥,而语重意𠆻,固可针砭浮靡。七言苍劲,有明远之风。
《瓶粟斋诗话》
孟东野诗源出谢家集中,如《献襄阳于大夫》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游枋口柳溪》诸作,时见康乐家数,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评东野诗,以为篇篇似占乐府,非确论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名。生卒年、籍贯不详。贞元年间,刘晏任大夫科选,多滥进。有人自称山东野客,移书于刘,附诗讥之。事见《唐摭言》卷一三。《全唐诗外编》录存此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长沙人,字东野。有隽才,长于诗文。仕楚。马希范开天策府,仲雅年仅十八,亦列为十八学士之一,楚人以为荣。马希广之变,仲雅闭门不出。周行逢强署为判官,负气滑稽,触怒行逢,乃放之邵州。后结庐山寺,暇日观群僧剥棕树,咏诗见志,曰:“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任君千度剥,意气自冲天。”其负气不屈如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2—? 字东野,其先秦中(今陕西中部地区)人,后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有巂才,仕楚湖南马氏,起家昭顺观察判官。文昭王马希范开天策府,仲雅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后南唐军入潭州,遂屏迹隐遁。后周显德时,周行逢召为节度判官,辞不往,遂流放邵州。生平见《五代史补》卷三、《三楚新录》卷二、《旧五代史》卷一三三、《新五代史》卷六六、《十国春秋》本传。仲雅长于诗文,与李宏皋、刘昭禹等人齐名。所著诗文百余卷曾流行于世,文辞华艳,李九皋称其“诗如美女,善调脂粉”(《类说》卷五六引《古今诗话》)。《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若干,《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序1首。
唐诗汇评
徐仲雅(922-?),字东野,其先秦中(今陕西)人,徙居长沙(今属湖南)。少有俊才,长于诗文。初为眧顺军观察判官。天福四年,晋高祖授马希范天策上将军,希范设天策府文学馆,仲推年十八,为十八学士之一,时人荣之。周行逢为式安节度使,署为判官,固辞。行逢怒,放之邵州。《全唐诗》存诗六首,残句若干。

作品评论

《玉壶清话》
文莹至长沙,首访故国马氏天策府诸学士所著文章。擅其名者,惟徐东野、李宏皋尔。遂得东野诗,浮脆轻艳,皆铅华妩媚,侑一时尊俎尔。
五代诗话引《雅言杂载》
湖南徐仲雅与李宏皋、刘昭禹齐名。所业百馀卷,并行于世。《耕夫谣》一首云:“张绪逞风流,王衍事轻薄。出门逢耕夫,颜色必不乐。肥肤如玉洁,刀拗丝不折。半日无耕夫,此辈总饿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德明,号东野,与姚勉有唱酬,事见《雪坡文集》卷一五《次韵黄东野德明且识初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时习,号东野,赣州(今属江西)人(《江西诗徵》卷一九)。与戴复古有交(《石屏诗集》卷五《访赵东野》)。
东野纾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兖州人。累世合居,孝义著闻。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帝东封过鲁,特旌其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曲阜人。合居五六世,有节行。真宗大中祥符初,东封泰山,以王钦若言,降诏褒美,优赐粟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镇江丹阳人,字德广。以镇江府学内舍生召对授官。累迁秘阁修撰。钦宗靖康中,知平江。高宗建炎初,苗傅、刘正彦兵变,东野与张浚共谋弭乱。以功超拜徽猷阁待制,入为工部侍郎、兼权建康府。从张浚平李成有功,任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奉祠,起知扬州,寻落职致仕卒。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
汤东野(?——一一三五),字德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崇宁中召对称旨,授卫尉寺主簿,转辟雍丞;除直秘阁、提举秦凤路常平。迁秘阁修撰。靖康中知平江,会苗傅、刘正彦作乱,与张浚协谋弭缝。以功拜徽猷阁待制,入为工部侍郎。再知平江,兼本路安抚使,进徽猷阁直学士,兼制置使。绍兴初知扬州,兼淮南东路安抚使。绍兴五年十二月卒。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六,《宋史翼》卷七有传。
徐诩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3—1188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元敏。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龙泉令。召对,授御史,上奏六事皆切时务。历知遂宁、泉州,所至皆有治绩。官终江东转运判官。有《东野居士集》。
全宋文·卷四八九六
徐诩(一一二三——一一八八),字元敏,号东野居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授会稽县主簿,移上元县丞,知龙泉县。孝宗召对,除监察御史。出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历湖北路提刑,成都府路运判,知遂宁、泉州,改江东运判。淳熙十五年卒,年六十六。有《东野居士集》八十九卷。见杨万里《朝议大夫直徽猷阁江东运判徐公墓志铭》(《诚斋集》卷一二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汤志道(?~一二五八),字东野,丹阳(今属江苏)人。入茅山为道士,赐号灵宝先生。理宗宝祐六年卒。事见元《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清光绪《丹阳县志》卷二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黄岩人,字景明,号东野。戴复古从孙。宁宗嘉定十三年进士。理宗嘉熙间授赣州法曹参军。少工吟咏。有《东野农歌集》。
全宋诗
戴炳,字景明,号东野,天台(今属浙江)人。复古从孙。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进士,调赣州法曹参军。淳祐末、宝祐初官池州。戴石屏称其诗为“不学晚唐体,曾闻大雅音”。有《东野农歌集》五卷。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杨万里序。 戴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万历四十三年潘是仁刻《宋元四十二种》本(简称万历本),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七○《农歌续集》(简称小集)、《宋诗抄》卷四《农歌集抄》等书引录。
全宋文·卷七六七九
戴炳,字景明,号东野,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复古从孙(《黄岩县志》作从子)。登嘉定十二年进士第,授赣州法曹参军。工诗,有《东野农歌集》五卷传于世。见杨万里《东野农歌集序》,万历《黄岩县志》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