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绍定二年进士。李心传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分修光、宁二帝纪。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为外官。淳祐六年复以论史嵩之事被排出外。历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为宰相丁大全之党诬劾,夺职降官,大全罢,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宰相留梦炎乘间罢去。有《诗肤说》、《耻堂文集》等。
全宋诗
高斯得,本名斯信(《鹤山大全集》卷五八《高不妄字说》),字不妄,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授利州路观察推官。端平末佐李心传修四朝史。因冬雷封事忤史嵩之,出通判绍兴府,踰年添差通判台州。淳祐初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郎。以言事出知严州。迁浙东、湖南提点刑狱。召为礼部郎中,逾年,出为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度宗即位,以秘书监召,擢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侍讲。出知建宁府。度宗卒,陈宜中入相,以权兵部尚书召,累迁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处置贾似道事为留梦炎所构,罢。有《耻堂文集》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耻堂存稿》八卷。《宋史》卷四○九有传。 高斯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简称殿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四五
高斯得(一二○一——?),本名斯信,字不妄,号耻堂,稼子,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少从李坤臣学,举绍定二年进士。父死事于沔,奉遗骸以归,无意仕进。李心传方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勘。屡言事,群憸悚惧,合力排摈斯得,出知严州。度宗即位,辟为秘书监。度宗崩,以权兵部尚书召。擢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论贾似道误国得罪,留梦炎乘间罢之。宋亡,隐居苕霅间而卒。著有《诗肤说》、《仪礼合抄》、《增损刊正杜佑通典》、《徽宗长编》、《孝宗系年要录》、《耻堂存稿》等。见《宋史》卷四○九本传。
郑雄飞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八三
郑雄飞,字景温,号慥堂,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人。登端平二年进士,为临安府学教授。宝祐四年以秘书丞除著作郎,差知徽州。景定元年以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差知绍兴府。二年兼太子右谕德,除宗正少卿。累官秘书少监、户部侍郎。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九,《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南宋制抚年表》卷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6 【介绍】: 宋衡州人,字叔章,号肯斋。以荫入仕。历知永州、温州,皆有政绩。度宗咸淳中,历知临安、潭州。恭帝德祐元年,元军围城,亲冒矢石督战。城垂破,阖门死之。谥忠节。为人刚介,好贤礼士,居官清廉。
全宋诗
李芾(?~一二七六),字叔章,衡州(今湖南衡阳)人。初补南安司户,转祁阳县尉,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摄湘潭县事。理宗景定初知德清县(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三)。三年(一二六二),以知吉州除浙东提刑。四年,知温州府(《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除浙西提刑兼知临安府(《咸淳临安志》卷四九),以事罢。十年,起为湖南提刑。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为湖南镇抚大使。二年,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抗元数月,城破殉难。《宋史》卷四五○有传。
全宋文·卷八二四一
李芾(?——一二七六),字叔章,号肯斋,衡州(治今湖南衡阳)人。以门荫补南安司户,徙祁阳尉、湖南安抚司幕官。历知德清县、永,温州。咸淳元年知临安府,忤贾似道,被诬以赃罪罢去。十年,起为湖南提刑,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十月,元军围潭,芾率军民死守。二年正月,城将陷,阖家死之。赠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见《宋史》卷四五○《忠义传》五,又卷四七《瀛国公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安吉人,字见则。朱震子。初教授靖江府,累官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首劾时宰去之。为丁大全所忌,左迁。寻复为监察御史,进右文殿侍讲。贾似道当国,众畏缩莫敢言,应元极陈时政,迁起居舍人,即日斥去。
全宋文·卷八一二三
朱应元,字见则,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北)人,震之子。嘉熙二年登进士第。淳祐间为静江府教授,入广西帅幕。历淮东安抚司机宜文字。宝祐间擢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劾宰执谢方叔等,罢之。为丁大全所忌,被论左迁。景定初官蜀中提刑兼安抚使。四年,移浙东提举、提刑,权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五年,再除监察御史,升右文殿侍讲。直论时政,迕贾似道,以起居舍人斥去。咸淳初出知宁国府。见《景定建康志》卷四,《雪坡集》卷四,《文山集》卷四,《宋史全文》卷三五、三六,《万姓统谱》卷九,《桂胜》卷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逢圣,号水村。理宗淳祐十一年,以《》学召赴阙,充秘书省检校文字,迁校勘。官至朝请大夫直秘阁。有《水村易镜》。
全宋文·卷八○二二
林光世,字逢圣,号水村,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淳祐十一年理宗览其所著《易范》,诏召赴阙,充秘书省检阅文字。宝祐二年特添差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后以将作丞知潮州。开庆元年召为都官郎中,迁将作监。景定元年除浙东提举,时暂兼权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二年,赐同进士出身,除司农少卿,兼史职。著有《水村易镜》一卷(存)、《景定嘉言》二十篇。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会稽续志》卷二,《宋史》卷四三《理宗纪》,《经义考》卷三五,雍正《福建通志》卷六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9—1269 【介绍】: 宋邛州蒲江人,字明己,号靖斋。魏了翁子。理宗宝祐中知徽州,为政知先务,民安其化。景定三年,以两浙转运副使除太府少卿,兼知临安府。
全宋诗
魏克愚,字明己,号静斋,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了翁子。理宗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知徽州。宝祐二年(一二五四)知温州(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两浙运判。三年,迁两浙转运副使兼知临安府(《咸淳临安志》卷四九、五○)。四年,为浙西安抚使(《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八一五九
魏克愚(一二一九——一二六九),字明己,号靖斋,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了翁子。淳祐末,以军器监丞知徽州。宝祐二年,改知温州。景定二年,以两浙运判兼知临安府,迁两浙运副,除太府少卿、卿,兼敕令所删修官。晚以忤贾似道废罢,贬严州。咸淳五年卒,年五十一。见《咸淳临安志》卷四九,《宋史》卷四一八《陈宜中传》,《宋元学案》卷八○,弘治《徽州府志》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仙居人,字惠公,号碧栖。理宗开庆元年赐同进士出身。历官军器监丞、秘书郎、直秘阁,迁浙东提刑,兼知衢州。有《菌谱》。
全宋诗
陈仁玉,字德公,一字德翰,号碧栖,仙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为常州文学。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赐同进士出身,除浙东提刑兼知衢州。景定元年(一二六○),迁浙东安抚使。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知台州,兵败,隐黄岩海中石塘山。清光绪《仙居志》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一
陈仁玉,字德公,号碧栖,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人。宝祐中官迪功郎、史馆检阅文字。开庆元年赐同进士出身,历官军器监丞,秘书郎、直秘阁,迁浙东提刑、兼知衢州。著有《菌谱》。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宋诗纪事》卷六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筠州高安人,字从甫。理宗宝祐元年进士。幼通经史百家,曾入太学,率诸生伏阙上书,论知临安府余晦不法。历官枢密院编修,执法刚正。后出为浙东提刑,兼权绍兴安抚。有《六经蠡测》、《周易见一》、《四书管窥》、《历代遗论》、《宋朝政论》等。
季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龙泉人,字伯韶。从金华何基学。理宗淳祐十二年知严州,时值水灾,首蠲秋苗十六,宽京府榷籴之令,开仓赈济,民得以安生。官至两浙转运使。
全宋文·卷八○二八
季镛,字伯韶,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初从金华何基学,淳祐十二年累官知睦州,有惠政。景定初知绍兴府。三年,除将作监,寻除直龙图阁、两浙转运副使,诏知临安府。咸淳初,官至司农卿兼户部侍郎。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三,《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咸淳临安志》卷四九,《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宋元学案》卷八二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天台人,字正己。钱象祖孙。理宗景定元年知严州,浙右大水,救荒赈济,弛耀禁,平市价,民赖以全活。三年,升徽猷阁直学士、浙东路提点刑狱。
全宋诗
钱可则,字正己,天台(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知严州。三年,知绍兴府兼浙东提举。事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一二。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八一五九
钱可则,字正己,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象祖孙。景定初自太府丞知严州,救荒活民。三年,移知嘉兴府,除尚左郎官,升直徽猷阁、除浙东提举。四年,迁军器监。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四,《会稽续志》卷二,《万姓统谱》卷二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3—1288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君节。方渐曾孙。理宗淳祐十年进士。恭帝德祐元年以国子司业权直舍人院,乞窜贾似道广南。端宗景炎中终礼部尚书。以文章进身,平居孝友仁恕,临事刚果,有奇男子风。
吴革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一六八
吴革,字时夫,号恕斋,江州德化(今江西九江)人。尝领漕举,肄业南康白鹿书院。仕理宗朝,初为抚州崇仁尉,迁知钱塘,通判杭州,知临安府,累迁至华文阁学士、刑部尚书。咸淳中,历知建康府、福州,为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兼淮西总领。卒谥清惠。著有《恕斋诗存稿》、《读易讲义》、《平心录》。见《永乐大典》卷六七○一所引《江州志》、《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