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丛然(叢然)
杂乱不一。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每句三唱以应三迭,则丛然无復节奏。”朱子语类卷一○五:“盖一章而众説丛然,若不平心明目,自有主张断入一説,则必无众説皆是之理。”
分類:杂乱
《骈字类编》:秋丛(秋丛)
唐 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漢語大詞典》:青丛(青叢)
指丛生的花草、树木。 唐 卢纶 《春日题杜叟山下别业》诗:“园中晓露青丛合,桥上春风緑野明。” 唐 司空曙 《早夏寄元校书》诗:“緑岸草深虫入徧,青丛花尽蝶来稀。”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 五代 齐己 《寄钱塘罗给事》诗:“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骈字类编》:萱丛(萱丛)
宋 黄庭坚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 亲忧对萱丛,妇病废巾盥。
《漢語大詞典》:丛倚(叢倚)
谓多而互相紧靠。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攒立丛倚,连卷欐佹。”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万楹丛倚,磊砢相扶。”
分類:紧靠
《漢語大詞典》:蚕丛路(蠶叢路)
指 蜀 道。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蚕丛路,崎嶇不易行。” 清 沈绍姬 《司马懿故居》诗:“掀髯西指蚕丛路,丞相祠堂尚 锦官 。”亦省作“ 蚕丛 ”。 清 袁枚 续诗品·取径:“幽径蚕丛,是谁开创?” 清 赵翼 《水城》诗:“百里蚕丛尽,孤城带碧川。”
分類:
《漢語大詞典》:神丛(神叢)
神灵依托的群树。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战国策·秦策三:“ 应侯 谓 昭王 曰:亦闻 恒思 有神丛与? 恒思 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危乎?” 鲍彪 注:“灌木中有神灵託之。” 吴师道 补正:“墨子:‘建国少择木之修茂者,以为丛位。’《史》:‘丛祠。’《索隐》云:‘ 高诱 注云:神,祠;丛,树也。’”后用以比喻仗势的权臣。明史·黄道周传:“内廷诸臣敢誑陛下者,必不在锥刀泉布之微,而在阿炳神丛之大。”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使非四方税榷太监扰其下,主兵太监掣其外,司礼太监神丛阿柄倒其上,则虽有大兵大役之加派,民不致乱也,虽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致亡也。”
《漢語大詞典》:枯丛(枯叢)
枯萎的丛生植物。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饮余家咏枯菊》:“堦傍犹见旧枯丛,根底青芽叹催促。”
《骈字类编》:高丛(高丛)
唐 唐彦谦 紫薇花 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小槛临清沼,高丛见紫薇。
《韵府拾遗 东韵》:翳丛(翳丛)
吕温由鹿赋设伏以待翳丛而俟同气相求诱之孔易
《漢語大詞典》:丛攒(叢攢)
罗列分布。《楚辞·王逸〈九思·哀岁〉》:“潜藏兮山泽,匍匐兮丛攒。”原注:“丛攒,罗布也。”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七:“一篱缠结花为障,四面丛攒柳作城。”
分類:罗列分布
《漢語大詞典》:连丛(連叢,連樷)
亦作“ 连樷 ”。
(1).一簇簇;丛聚。 南朝 梁 刘孝胜 《咏益智诗》:“连丛去本叶,杂和委雕盘。”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希深新秋会东堂》:“并蒂榴房熟,连丛桂蕊香。” 清 彭孙贻 《五色鸡冠》诗:“ 祝翁 仙窟庆云多,綺繢连樷出锦窝。”
(2). 汉 孔臧 将所著赋与书附于孔丛子后,世称《连丛》、亦称《续孔丛子》。 宋 宋咸 《〈注孔丛子〉序》:“名之曰孔丛子,盖言有善而丛聚之也。至 汉孝武 朝,太常 孔臧 ,又以其所为赋与书,谓之《连丛》上下篇,为一卷,附之于末。”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连丛》, 孔臧 《续孔丛子》也。”
《國語辭典》:丛聚(叢聚)  拼音:cóng jù
聚集。《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八风循通,卿云丛聚,尽天罄瑞,率宇竭欢。」
分類:丛聚聚集
《漢語大詞典》:攒丛(攢叢)
丛聚。 南朝 梁 江淹 《闽中草木颂·栟榈》:“异木之生,疑竹疑草,攒丛石逕,森蓯山道。” 唐 李适 《答宋十一崖口五渡见赠》诗:“石林上攒丛,金涧下明灭。”
分類:丛聚
《漢語大詞典》:丛茂(叢茂)
茂密。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树丛茂以倾倚兮,纷萧爽而扬音。”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分類: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