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3,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70 71 72 73 下一页
释道晤( 实相、实相大师 )
释雄俊( 周 )
丘丹(行第 二十二 )
僧道树( 闻 )
僧空( 任 )
僧智藏( 廖 大觉禅师、大觉 )
僧自觉( 南康郡王 )
释道坚( 王 )
释圆脩( 潘 号 鸟窠禅师 )
释大光( 唐 大光 )
僧慧琳( 裴 )
僧上恒( 饶 )
僧天然(世称 丹霞和尚 智通禅师、智通塔号妙觉、智通 )
释道行( 梅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泚(别称 僧泚 )释道晤( 实相、实相大师 )
释雄俊( 周 )
丘丹(行第 二十二 )
僧道树( 闻 )
僧空( 任 )
僧智藏( 廖 大觉禅师、大觉 )
僧自觉( 南康郡王 )
释道坚( 王 )
释圆脩( 潘 号 鸟窠禅师 )
释大光( 唐 大光 )
僧慧琳( 裴 )
僧上恒( 饶 )
僧天然(世称 丹霞和尚 智通禅师、智通塔号妙觉、智通 )
释道行( 梅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素隐温州之陶山。不怠进脩。人无知者。既示寂。遗体坚完不坏。其弟子辈。因布漆以奉之如生。后五年。忽举右手。如说法传香状。郡以事闻。诏赐紫伽梨。谥实相。至今。郡以雨晹祷。其灵验尤著。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晤者。不知何许人也。高趣放荡识量难赀。末住永嘉陶山侧精舍。则隐居修真诰之所也。大历中代宗为陶真君树此精舍。晤于此进修靡怠。人亦倾仰一夕跏趺而卒。身肉无沮如入三昧。议不焚葬后五年忽举右手。状若传香。州官民庶异之。以事奏。敕赐紫袈裟。谥曰实相大师。至今塔中州民祈祷幡华填委焉。 系曰。凡诸入灭举其指者。盖示其得四沙门果之数也。昔求那跋摩举二指而灭。言已證二果欤。其次法京垂灭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捋之还屈。今晤之伸指岂不同诸。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周氏。成都人。学博材伟。然无戒检。每开讲。得施利。辄以他用。且尝纵须发。窜名军伍中。及有罪。又遁去薙落如初。大历中。以疾卒。 时有暴亡而苏者。云见俊于阎王所。王怒敕使入狱。俊抗声呼曰。雄俊若入地狱。则三世诸佛。皆妄语矣。且观经所谓。造五逆者。犹得以临终十念。属下品往生。况俊未尝犯五逆。而念佛莫知其数乎。语毕。即有宝台。从西至。俊遂乘之而去。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雄俊。俗姓周。成都人也。善讲说无戒行。所受檀信非法而用且多狡诈唯事疏狂。又经反初服入军垒。而因逃难还入缁行。大历中暴亡入冥。见王者诃责毕引入狱去。俊抗声大呼曰。雄俊傥入地狱三世诸佛即成妄语矣。曾读观经。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俊虽造罪不犯五逆。若论念佛莫知其数。佛语若有可信。暴死却合得回。与雄俊传语云。若见城中道俗告之。我已得往生西方。言毕承宝台直西而去。 系曰。一念忆识自身称佛名不少。垂入狱而还返者。以强善心而转弱恶故。是故行人须知口诵莫如心持。往生浅力当如是学也。俊语流出民间。必死者重苏传此语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嘉兴人。任诸暨令,历尚书郎。隐临平山,与韦应物、鲍防、吕渭诸人往还。工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十二,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肃宗至德、乾元间任诸暨令。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70)间入浙东节度幕,与鲍防、严维等数十人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历仕祠部、仓部员外郎,使幕从事、检校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德宗贞元初归隐苏州临平山,与刺史韦应物唱酬甚密。十一年(795)尚在。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宋高僧传》卷一七《神邕传》、《唐诗纪事》卷四七。《全唐诗》存诗11首、联句2首。唐诗汇评
丘丹,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丘为弟。大历中,任诸暨县令,与僧神邕、诗人皇甫曾、严维、吕渭等赋诗往复,为邑中故事。后官检校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入朝,为祠部、仓部员外郎。贞元中,返苏州,与刺史韦应物、韦夏卿唱和。《全唐诗》存诗十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825 【介绍】: 唐僧。唐州人,俗姓闻。少嗜经籍,不乐仕进。年近四十始出家,得法于神秀法嗣。后至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凡十年,远近为之叹服。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唐州闻氏子。年近不惑。始获礼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门惠文。而薙落焉。既受具。观方问道。无所不历。晚于洛得北秀宗指。即入寿之三峰山。结茅以居。而学者麇至。有野人每来。辄能化作佛仙菩萨罗汉之形。或放神光。或呈异响。如是十年。后忽寂然。树因告众曰。野人以许多伎俩。务欲眩惑。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尽而吾不见不闻无尽。宝历初示疾而终。寿九十二。明年正月。塔葬其全身焉。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树。姓闻氏。唐州人也。少以辩智沈静虚豁。耽嗜经籍曾无少懈。其为人也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偶遇僧敦喻。遂誓出尘。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迟。礼本部明月山大光院惠文为授业。登即剃染。二年受具。乃观方向道。天台南岳无所不游。后回东洛遇秀宗裔如芙蓉开通达安静。至寿州三峰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朴素言谈异常。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菩萨罗汉。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如是涉一十年。学侣睹之不测端绪。后皆寂尔。树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所谓作伪心劳而日拙。其自知之。卷羞怀拙而去追无眹迹矣。树于宝历初年示疾而终。报龄九十二。明年正月迁塔焉。 系曰。大钧播物物类纷错。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也。始穷幻化矣。吾与汝俱幻也推之于实则幻化或虚置之于虚则幻化时实。实虚理齐。不自我之先后欤。体道无心物我均矣。故佛言。凡所见相唯所见心。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树师有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794 【介绍】: 唐僧。俗姓任。年八岁出家,从景鸾学。代宗时,受诏与不空同译《六波罗蜜经》。译毕上进,诏嘉之。后为内供奉翻经义解讲律论僧,卒于兴唐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14 【介绍】: 唐僧。虔州人,俗姓廖。事马祖于临川。卒谥大觉禅师。谏议大夫韦绶曾辑藏之言行,编入《图经》。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廖氏。虔化人。生有奇表。识者知其为伟器。八岁即从师薙染。及大寂移居龚公山。往依之。且为大寂。奉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汝师说什么法。藏从东过西立。国师云。只者个。更有。藏从西过东立。国师云。者个是马师底。仁者底作么生。藏云。早个呈似了也。又奉书于径山。属大寂受连率路嗣恭。延居府治。而授藏以衲袈裟。使众请益。僧问大寂。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寂云。汝去问取智藏。僧问藏。藏云。汝去问取海兄。僧问海。海云。我到者里却不会。僧举似寂。寂云。藏头白海头黑。藏住西堂后。有俗士问。天堂地狱是有否。佛法僧宝是有否。藏皆以有答之。士云。和尚错了也。藏云。汝曾见何等尊宿来。士云曾见径山。藏云。径山向汝道什么。士云。道一切总无。藏云汝有妻子否。士云有。藏云径山有妻否。士云无。藏云径山和尚道无则得。士礼谢。时相国齐公映。亚相李公兼尚书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礼敬。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建塔葬全身。长庆初。追谥大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5 【介绍】: 唐僧。博陵望都人。少于本州开元寺出家。肃宗至德二载,于镇州受戒。寻往灵寿禅法寺,习律论九年,造其微旨。代宗大历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恒赵节度使张忠志礼重之。后住镇州大悲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幼从开元寺沙门知钦出家。至德二年。以试经获度。即受具戒。复习经律论于灵寿县之禅法寺。研玩九年。皆臻閟奥。大历元年九月。徙居平山县之重林山寺。清溪白石。诚得隐遁之胜。袒肩跣足以游。掇蔬拾橡以食。虎狼交迹勿恤也。二年五月。节度使张君。以旱暵造山。谒觉祷雨。随祷辄沾足。张君由是事之勤恪。鼓铸大悲千手眼观音像四十九尺。盖以表平生所发四十九愿也。始结小庵其旁以馆。工佣徒隶。后遂拓之以成大寺。正今所谓大悲者。觉尝夜称佛号。至三鼓。恍见金色光明三道烛地。而弥陀佛观音势至立空中。佛独伸臂摩觉顶。且呼觉名字曰。汝当利物守志无悛。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又闻神人报曰。师必于今岁入灭。其年六月十三日。果卒于大悲寺。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迁神龛葬于寺南。五季显德初。诏泉府治其象以资国用。方炽炭从事而工遽踣。至今像犹𮌎顶穿穴。宋受禅。诏完备如初。 唐天竺僧。史亡其名。始韦皋武子生三日。其家饭僧于堂上。姆抱皋遍求祝愿。有天竺僧。独谓其父。善视之。异日必能树功西陲。进位北阙。韦氏门户。赖之以兴起焉。其父因问故。曰儿前身诸葛武侯也。武侯佐昭烈承汉统。而蜀民德之。感念之至。而识乘之生遂君家。则君家之福。宜与此儿相似也。且武侯既有施于蜀。则今之来者将享其报。盖吾佛所谓业缘者是已。其父心以为然。后皋用张镒荐知陇州。及李楚琳杀镒。皋即帅凤翔朱泚诛之。易名奉义以旌焉。加皋礼部尚书。兴元初。徵为左金吾卫将军。贞元中。尹成都南蛮吐蕃入𡨥。屡立战功。封南康郡王。进位大尉。卒贵显于蜀。则僧之言。果信弗诬。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自觉。博陵望都人也。稚齿厌于俗态。俄白亲老言。儿乐从佛求度世去。二亲惊愕咄咤俾去。然无惭怍再拜请命。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钦观其志气弗群。立字曰自觉。训之曰。汝闻名思义。答曰。佛种从缘起。唯听明诲矣。既而诵经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当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不亦快乎。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果应所求。遁迹自娱。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觉则跣足经行。冬则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唯拾果采蔬卯时一食。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闻觉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三年亢阳借苦引咎。自责良无补矣或云。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苍生。请辍禅定略入军府。觉乃虔恪启告龙神。未移晷刻天辄大雨。二辰告足。张帅归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梵相端严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随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欤。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观音势至左右翼从。佛垂金臂呼自觉声。渐下云来摩其顶曰。守愿勿悛无宜懈废。利物为先。汝去吾随任从汝意。言毕云收杳无眹迹。觉以愿心酬毕。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若毗沙门状。谓曰。师今岁灭度矣。举手谢神人曰。往来定分吾闻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归寂灭。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州府人苦留。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则十三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为恒阳奇事。感应潜通。至周显德初。敕铸九府圆法。天下铜像一例除毁。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不允。登即炉橐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时炭炽飞烟无之。从顶至胸旋收铜汁。斯须计料匠氏暴卒。自此罢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铸令全。代忏前事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丹阳王氏。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有寤省。大历元年隐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汉。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国燕公镇汉南。延致问道。为大造伽蓝于凤林关外。以接来学。其施予供养繁厚。说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姓王氏。丹阳人也。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后诣襄汉泊慈恩寺。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深相钦重。问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二年示灭。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之潘氏子。蚤年祝发。即纳戒于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俄礼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遂明心要。居无何。浮杯抵吴越。入秦望山。见松有盘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风雨霜露无所避。虽鹊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阅四十寒暑。世谓鸟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闻其名。计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见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始治庵其地。请为众说法。且造招贤伽蓝。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凝然归寂。寿九十九。腊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脩。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忽思拔俗寻事名师。剔发变衣。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研穷经论。俄约观方。遇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杯振锡而抵于杭。见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遂栖止于松巅。时感鹊复巢于横枝。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则就瞻仰。号鸟窠禅师焉。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或为参请者说法。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移废额曰招贤。以居之。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享年九十九。僧腊八十。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税驾树阴请谈玄极。不觉更仆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近有盗发其塔。且多怪异。止收得铭志而已。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唐氏。湖州之安吉人。母梅。感异梦生光。及薙落。诵法华经。三月即能忆持。游京师。肃宗燕见之熟视之曰。畴昔之夜。朕梦。僧声演大乘。而口出光明者。兹非其人乎。因赐今名。属上生辰。召齐于定国寺。馆之千福寺。看经道场。遣中官赵温等。宣谕以送。仍赐墨敕。许随意住持天下名山。后徙蓝田精舍。精舍之僧先梦。天童降谓曰。大光经声。彻于有顶。功德不可量也。一日忽有臂从天下。抚其心匈。又梦。僧引乳使光吮其湩。自尔神形舒畅。气貌融裕。久之山行。偶坠穷谷龙泉中。心不迷乱。但发愿持多宝塔品十万遍。俄觉此身跃然而出。如有物捧持之者。龙朔初。诏住资圣寺。寺即赵国公长孙无忌宅也。二年诏为文德皇后追福。七年资圣灾。栋宇器物俱烬。惟诸经卷无所损。事闻。所赐殊渥。百姓亦捐弃财币盈钜万。寺以再成。未几。疏乞归省。诏未即允。光随得疾莫疗。欲赴水死。强起跨驴往。驴伏不行。乌群噪其上。人稍知之。交开谕乃解。复顶戴经卷行道。寻有诏允所请。既归。构塔于乌程。日持多宝品。以偿昔愿。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韦元甫。表请光为六郡持念之首。且为别立道场。大历间。鲁公颜真卿刺郡。乌程宰则李绅公垂之父也。绅生未期而疾作。名光脩治佛事而愈。绅小字光。盖以此。贞元中。绅官于朝。间出刺拜于持经道场。永贞元年十二月既望之夕示灭。寿七十。绅时以相国制文勒碑。噫荣矣。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大光。俗姓唐氏。生于邑之安吉也。母梅氏寄孕而梦协灵祥。在娠乃恶荤臭焉。既诞能言。不为戏弄。未龀之岁思求佛乘矣。愿念法华三月通贯。经声一发顽鄙革心。及遂出家而寻登戒。西游京邑。朝见肃宗帝召对禁中。拱而叹曰。昔梦吴僧口持大乘五光随发。音容宛若适朕愿兮。因赐名大光。属帝降诞节斋于定国寺。因赐墨诏。许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令中官赵温送于千福寺住持经道场。其诵经作吴音。辽辽通于圣听。帝甚异其事。令中官而宣谕焉。后居蓝田精舍。先期而寺僧梦天童来降曰。大光经声通于有顶。光一日宴坐自见神手从天而下抚其心。乃忆先达抱玉大师尝志斯言。令高其法音当有神之辅翼。又别夕梦神僧乳见于心命光口吮。自尔功力显畅形神不劳。又寻山探幽偶坠穷谷。龙泉莫测沦溺其间。心灵了然都无惑乱。因思本经多宝塔。为诚愿持此支品十万遍。恍然奋身脱泉。若有神捧焉。后诏住资圣等。此寺赵国公长孙无忌宅。龙朔二年为文德皇后追福造。长安七年遭火荡尽。唯于灰中得数部经。不损一字。以事奏闻。百姓舍施。数日之间已盈钜万。遂再造其寺。光览此经倍加精进。后以偏感有亲在吴未答慈力。表乞归省养。诏旨未允。遂生有妄之疾。策蹇强力将投于渊。驴伏不前群乌拂顶。心既晓觉疾亦随瘳。乃以经顶荷行道。忽有诏许还。既止乌程构营宝塔。日持华偈成报往愿焉。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韦元甫表请。光为六郡别敕道场持念之首。大历癸丑岁颜鲁公真卿领郡。相国李绅父为乌程宰。绅未期岁。乳病暴作而不啼。不鉴者七辰。召光至命乳母洗涤焚香。乃朗讽经分别功德品。遂超席而坐拱手开眸。光授饮杯水令强乳哺之。疾乃徐愈。光笑而谓曰。汝何愿返之遄速乎。因以光名易绅小字。贞元中绅重游霅上。泊舟之次。光早迟伫于溪侧而笑言。戏抚之若稚孺焉。后绅刺于吴兴饮醉于馆。光引宿于道场。夜分将醒白光满室朗然若昼。往觇光公宴坐梵音方作。光起面门如开毫相。经音向息光色随敛。绅归京相辞。光曰。汝得径山之言。吾则无以为谕。行矣自爱。去留有时。他日位处庙堂。以教法为外护乎。永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灭于持经道场。兽嗥鸟坠。山木惊振。异香芬馥信宿不消。刺史颜防深怆悼之。光一纳四十岁无浣濯。而戒香郁然。一饭七十载。徵验绝多。故相李公绅。素于空门寡信颇规僧过。而敦重光公。自著碑题云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布衣杨夔书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820 【介绍】: 唐僧。疏勒国人,俗姓裴。住京师西明寺。始事不空三藏。通内外学,尤精训诂,引用各类字书,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即《一切经音义》,亦称《慧琳音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本疏勒国人也。冒姓裴氏。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究。尝谓翻梵成华。华简而梵细。简则意遗。细则语衍。然而俾其意不至遗。语不至衍。非夫淹该博综。易足臻尔。于是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以参合之。撰大藏音义。自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成一百卷。置其本于西明大藏。使京邑传写。十五年庚子卒。寿八十七。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间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于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大中五年有奏请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丽国虽三韩夷族偏尚释门。周显德中遣使赍金。入浙中求慧琳经音义。时无此本故有阙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15 【介绍】: 唐僧。临川人。俗姓饶。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德宗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姜公辅、颜真卿等友善。坐坛二十余年,卒于庐山东林寺,白居易为作《石塔铭》。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饶氏。临川南城人。志学之年。从舅氏出家。日诵佛经。计千言。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而听禀虽勤。惮于远涉。大历中。请隶景云寺。以便侍养。亟淹岁序。脩习无亏。尤于南山事钞讲贯通畅。贞元初。徙居预章龙兴寺。与庐阜法贞。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友善。又相国姜公辅。鲁公颜真卿。杨冯韦丹。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坛二十许年。剡浮震旦男女。获度者。一万五千馀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之东林寺。葬全身于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门人等。树松柏。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上恒。姓饶氏。临川南城人也。童而有知。志学之年发心舍家。从母党在空门而求摄受。教诵佛典日计千言。壮齿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而听涉精苦。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请隶于景云寺修习无亏亟淹年序。南山事钞讲贯尤专。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庐阜法真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游也。埙篪合韵水乳相资。法付王臣。故与姜相国公辅颜鲁公真卿杨凭韦丹四君友善。提振禁防。故讲四分律。而迁善灭罪者无央数众。坐甘露坛二十许年。十有八会。救拔群生。剡浮东震男女得度者一万五千馀人。元和十年微云乖悆。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东林寺归全身于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门人等树松柏。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姓氏里居不详。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槩。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梅氏子。父为衙吏。行少知书。卒以造秀贡天府。有僧。分卫过其家。行与语。妙得禅指。遂辞父母。学空法。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既游南岳。闻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罗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变现。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肃。衣冠华楚。再拜稽颡。谓行曰。我居是间。仅二百载矣。今乃获脱苦受乐。皆师化力所及也。宝历九载疾终。寿九十五。寻于别峰。树塔以葬。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道行。姓梅氏。会稽人也。父为越州衙吏。行弱龄知书。比成造秀。有僧分卫。行接之谈道颇精禅观。遂求出家。至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禀训进修。拾薪汲水。后游南岳闻江西大寂道化。往亲附焉。思养圣胎。见罗浮奇异。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行居于石室默尔安禅。然或山精水怪往往惊鸣。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再拜稽颡云。我居此中仅二百载。今因师住冥感匪躬。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其感物多此类也。宝历九载疾终。春秋九十五。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